米:在前面的“世道人心”各章中,我们也讨论过这个话题,大家反观自身,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圣贤,那么由亿万个我们这样的人组成的人民,怎么可能就成了好人民、正确的人民?
易:是啊。说到民贵论,难免会想到孟子,不过西方人如今也是民贵主义啊,他们又没学过孟子,怎么比咱们这边还要厉害?
米:西方都是低年级学生,思想中的野灵意识比较强,他们那边就没有过什么君贵的历史,等到自由思想一泛滥,自然就是民贵主义了。
易:呃,这样子啊。老师,为什么孟子把孔子的思想理解偏了呢?
米:内因是孟子的灵魂级别比较低,最多也就是宇工级,天道感不深刻。外因是孟子一生比较顺,别看他写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是他的人生还真没经受过很大的磨难,缺乏困苦逆境中的深刻的感悟,研究出的思想就比较表面化了。
易:是吗?我查一查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地人,邹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他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后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游说梁(魏)、齐、宋、滕、鲁等国。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