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力保河西
天启元年(1621年),辽东局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随着沈阳、辽阳两大重镇的相继沦陷,明朝东北边疆的防线几乎崩溃。在这危难时刻,王化贞的名字开始在朝野之间被频繁提及。他,这位曾在户部任职,后转任右参议的官员,因在广宁的出色表现而备受关注。
广宁,这座位于辽西咽喉地带的城市,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它背靠蜿蜒的山脉,面向三岔河,黄泥洼的浅水区更是战略要地。王化贞深知广宁的重要性,他在此招兵买马,迅速集结了一支由散兵和流民组成的万余人队伍。尽管这些士兵大多未经训练,但王化贞凭借着其鼓舞人心的领导力,成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加之他积极联络西部的蒙古部落,形成了一个初步的防御体系,使得当地人心逐渐稳定。
在辽阳失守的消息传来后,朝中一片恐慌,多数人认为河西地区将无法守住。但王化贞没有放弃,他带领着这支临时拼凑的部队,坚守在广宁,誓死保卫河西。他的勇气和决心,不仅稳定了军心,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一时间,王化贞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了明朝在辽东最后的希望。
朝廷也意识到了王化贞的重要性,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授予他巡抚广宁的重任,并赋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这意味着,王化贞不仅负责广宁的防务,还掌握了河西地区的全部军事指挥权。这一决定,反映了朝廷对王化贞能力的认可,以及对河西地区安全的极度重视。
然而,王化贞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他不仅要应对后金的威胁,还要处理与蒙古部落的关系,确保他们不会趁机南下,同时,他还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维持广宁的防御。
二、 经 抚 不 和
天启年间,辽东局势动荡不安,熊廷弼复职后,东林党人推荐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意图加强辽东的防御。然而,两人在战略上的分歧很快就显现出来,成为后来辽东战局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王化贞主张沿河设立军营,部署多处防哨,试图构建一条全面的防御线。然而,熊廷弼对此策略持反对意见,认为河面狭窄,城堡小难以驻扎大量军队,分散兵力将削弱防御力,容易被敌人逐个击破。他认为应固守广宁,利用游击战术扰敌,避免固定防御点成为攻击目标。朝廷支持了熊廷弼的观点,王化贞的计划未能实施,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熊廷弼还提出,应改善与辽人的关系,将“平辽”军号改为“平东”或“征东”,以缓和地方情绪。同时,他强调与朝鲜的联合,提议派遣使臣梁之垣前往朝鲜,寻求军事援助。梁之垣上任后,毛文龙在镇江取得的胜利一度振奋了士气,但后续的军事行动却未能跟上,各镇军队相互观望,未能形成有效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