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朱以海还面临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宗室内部的分歧。早在他出任监国之前,唐王朱聿键已经在福州称帝,即隆武帝。从血缘上看,朱以海和朱聿键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与朱由检相比,他们在血缘上更为亲近。从拥立时间上讲,朱聿键比朱以海更早称帝,并且得到了除浙东以外的其他南明势力的认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聿键派遣使者来到绍兴,要求朱以海退位归藩。迫于压力,朱以海于九月十三日宣布退位,返回台州。然而,十月初一,张国维和熊汝霖等大臣坚持认为应该继续支持朱以海,于是再度迎回朱以海,拒绝接受隆武帝的诏书。
三、唐鲁之争
顺治三年(1646年),随着南明政权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唐王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之间的争斗也达到了高潮。这场被称为“唐鲁之争”的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命运。
正月,朱聿键派遣都御史陆清源携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赏军队,试图拉拢朱以海及其部下的将领们。然而,陆清源一行在途中遭到朱以海部将的杀害,这无疑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此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对朱聿键权威的挑战,也是对整个南明政权稳定性的打击。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朱聿键积极笼络朱以海政权中的文官武将,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希望能够争取更多的支持。面对这样的压力,朱以海也不甘示弱,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同年四月,他派遣左军都督裘兆锦和行人林必达到福京,意图以公爵的高位封赏郑芝龙兄弟,以此来争取郑芝龙的支持。
朱聿键闻讯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前来使节囚禁,并不久后处决了朱以海派遣的另一使者总兵陈谦。这一系列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对立。尤其是朱以海派遣使者的举动,让郑芝龙感到不满,也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局势更加恶化。
朱以海坚持与隆武朝廷分庭抗礼的态度,加上他的政权地处抗清前线,客观上为隆武朝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因此,隆武朝廷的实际掌控者郑芝龙对这种局面感到满意,甚至有了按兵不动的借口。朱以海的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是对隆武朝廷的挑战,但实际上也为南明政权的整体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