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伐失利与守内虚外政策的确立
在初步完成国家统一,尤其是平定了北汉之后,赵炅即宋太宗,怀揣着恢复汉唐故土、收复被辽朝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之宏愿,毅然决定挥师北上,发起对辽的讨伐。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他亲率精锐之师,挟新胜之威,展开了气势磅礴的北伐之战。初期,宋军势如破竹,连克数城,士气高昂,似乎燕云之地唾手可得。然而,战局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在关键的高梁河之战中,宋军遭遇了辽军的猛烈反扑。辽朝名将耶律休哥率部拼死抵抗,利用骑兵优势,对宋军形成包围之势。战斗异常惨烈,宋军伤亡惨重,赵炅本人亦身中流矢,险些丧命。面对辽军的强势反击,宋军无法抵挡,被迫仓皇撤退,北伐以惨败告终。
高梁河之战的失利,犹如当头棒喝,使赵炅深刻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以及宋朝在军事实力、特别是骑兵战斗力上的短板。痛定思痛,他开始反思并调整对外战略。鉴于辽朝军事力量的强大以及燕云十六州短期内难以收复的事实,赵炅放弃了短期内大规模军事扩张的企图,转而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将国家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内部的稳定与繁荣上,强化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同时加强边防建设,以防御姿态应对外部威胁,而非主动出击。
“守内虚外”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宋朝对外战略的重大转变,由之前的积极进取转为防御保守。这一转变对北宋的对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确保了国内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北宋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人口增长,城市繁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宋朝盛世”;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对北方强敌往往采取妥协与和谈的策略,如澶渊之盟的签订,虽换来边境的暂时安宁,但也暴露了宋朝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软弱与无奈。
四、强化中央集权与“崇文抑武”之路
在内政治理上,赵炅,即宋太宗,秉持其兄赵匡胤“强干弱枝”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中央集权体制。他深谙文化对于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性,特设崇文院,以官方之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兴盛。崇文院的设立,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持,更成为国家整理典籍、编纂文献的重要机构。在赵炅的主持下,《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应运而生,这些巨着汇集古今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库存,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对宋代乃至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