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一些实在不能任实际事务的老式官员们,周宇也找到了他们可以发挥能力的地方——编纂教材和办报纸。
印刷术带来的改变就长期来看,就像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人员翻百倍千倍那么夸张。
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从知识口口相传,到竹简记录再到造纸记录,这中间知识传播速度和规模的提升是十分缓慢的。
没有轻便的竹简和发展出来的造纸术,难以想象一直把知识记录在沉重的玄武岩上或者龟壳上,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让知识更大规模地传播。黑暗和愚昧又要笼罩在人们头顶上多久。
因此周宇之前根本没有犹豫就先提前帮延寿教点亮了印刷术的科技。有了现成的简单的活字印刷机,工人们照葫芦画瓢去模仿也能制作出新的活字印刷机。
从无到有很难,从有到会却简单了不知多少倍。
现在大明最起码是有活字印刷机的状态,连活字的字体都给你弄好了,逼你用这种“规范”的字体。文人们觉得不认同,硬要写一些艰涩的字来印刷。对不起印刷不出来,愿意的话我给您留个空白,您一本本手写上去吧。
只要时间久了,报纸书籍都是用这种字体当做正体,连发音都给你强制规定下来。几十年过去,老学究们去世了之后,由新书籍教出来的学生们长大了,就全是统一的书写规范和发音。
编纂教材和办报纸的过程中,也能逼得这些文人们尽量把字给弄通俗简单些,否则印刷不出来,你写的再好也白搭。
明明白白地告诉这些文人:环境适应不了你,你最好还是改变吧。否则就只能看着别人出书,上报纸扬名,自己只能酸溜溜地说几句酸话,却什么都做不了。
因为只有大明朝廷有印刷机,所以编纂教材和办报纸的事自然也成了官办。
印刷能力有限,教材印刷优先,所以剩下的印刷能力要分配到报纸上就不多了。
这让周宇只是让报纸国营之外,没有禁止办几份报纸,办什么报纸。但是如果办得太多,制个版花费一堆钱一堆时间,结果没印几张不说,还卖不出去那这份报印不了几期就要没掉。
这些愿意编纂报纸的文人也是爱惜羽毛的,他们不会在上面写通俗小说,发表淫词艳曲,那在这个年代和社死没有什么两样,总编也不会让这种内容过审。
周宇要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试错,看看你们自以为的好,是不是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还是曲高和寡,只能在小圈子里求一求认同,一群人抱团取暖互相安慰都是外面的人不理解我们。
总有人会找到那个“平衡点”,做出有内容有市场,有人愿意订阅的报纸。
这种地方周宇没办法投入精力,他只能这样“培养”,希望能冒出来合用的人才,再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