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统计过,在和平年代,除非交通系统事故,死亡人最多,煤矿系统的死亡率是第二高的。
就是在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采掘大规模使用机械化,安全防范规则及各种新设备的普遍使用使用,原煤百万吨的死亡率降到十个人以下,已经是安全生产的先进水平。
煤矿工人形容自己吃的阳间饭,干的阴间活。
工作环境是三块石板夹一块肉。
每天下井都要摸摸阎王鼻子!
这些并不是夸张,
瓦斯、煤气、水,火、顶板、煤尘、矿压,就像丛林深处潜伏爪牙的猛虎,随时可能发出致命一击。
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初,在煤矿的开采上提出有水快流,小煤窑遍地开花。这些寄生虫一样,依附在G友大矿的基本私人性质的小煤矿(煤窑),给国有大矿埋下了巨大隐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屡见不鲜。但这些人为的问题,却是防无可防!
像林彦俊他们进行的井下工作,似乎进行的斜阳返照。
而在这种资源罄尽,只是回踩些边角余料、残存煤柱的工作面。原先的地理标准已经不准确,井下的地质资料不齐全,在地面就很难确定事故地点的方位了。
再说刚才一阵狂跑以后,连最有经验的林彦俊、老季们也弄不清东南西北、自己所处的位置。更何况,几百米上的地面?
生产中枢调度室,对井下工人情况的了解,只能是夜半骑瞎马!
不说以前的老资料是否还健全,即使健全,象他们避水躲进采空区的方位,地面上是很难确定的。这就大大增加了营救的困难,他们几十人获救的希望几乎等于零。
林彦俊是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十几年的井下工作经验,和矿上有意识的脱产培训,对煤矿安全和采矿知识,不输于任何工程师。经过查探,他明白自救已经没有可能。他们相当于被封锁在狭小的洞穴里。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体力静静等待救援。虽然希望渺茫,毕竟还能支撑精神不至于崩塌。
好就好在,水没继续上涨,这可能是矿上加大了排水力度,或者是溶洞或老塘子积水流干。
避险的空间虽然不大,呼吸也没有太大问题,这说明矿上的通风系统仍然在工作。
采空区虽然坍塌人无法行动,岩石的缝隙仍可以传来新鲜的空气。
采空区又有岩石坍落了,惊天动地的岩石冒落后,回响终于静寂下来,灰尘呛得人鼻孔喉咙冒烟。紧接着的就是静。真静啊,连远处滴落的水粒声,都响的如同锤击。
人们好像存身在亘古久远的洪荒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