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援则更为沉默,心中早已隐隐泛起波澜。射援的家族背景深厚,身负重任,然而他并非不知战场的无情。在帝都的锦绣中成长的他,早已为生死之事有所预见,却又无法真正摆脱那份即将面对的恐惧。每当夜幕降临,营帐内外的寂静压得人心底发慌,射援便会独自一人走出帐外,眺望苍穹的星辰。星空中,似乎隐约有些许让他无从摆脱的命运之力,正悄悄逼近,等待着他最终的选择。
而这份选择,便是“杀”——杀敌,杀自己心中的软弱与恐惧,抑或是杀那些曾经为自己争斗过的同袍与敌人。在这种生死存亡、英雄与懦夫之间的边缘,孙原、射坚、射援三人,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心思与恐惧。即便他们身为魏郡的统治者,掌握着大军,指点江山,但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决战中,他们每个人都无从摆脱心底的惶恐与迷茫。
孙原常常在这种彷徨与痛苦中,独自一人徘徊在帐前。他不敢抬头去看前方那无尽的战场,因为他知道,那里藏匿着他无法面对的死亡与痛苦。
民贼之辩早已不是魏郡太守府的议题,日复一日,战场上的尸体、鲜血和苦难早已让射坚与射援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人曾经信奉儒家学说,信仰“仁政”和“教化”,但此时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死伤和绝望,听到的更多是百姓的哭泣与怨声。渐渐地,射坚与射援的心中充满了软弱的同情,他们渴望这些黄巾军能立即投降,回到原本的平民身份,甚至恨不得这场血腥的暴乱立刻结束,所有的战士都能放下武器,回归家庭,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他们相信,既然百姓之所以起义是因贫困与压迫,那么只要施行圣贤的治国理政之道,施以仁爱与教化,这些曾经的“反贼”自然会心归平静,社会便能恢复往日的安宁。射坚和射援都相信自己深读经典,熟知《春秋》《周易》,自以为凭借自己对儒家治国理念的理解,便能轻松治理这一片动乱,重建一个和谐安定的天下。对于他们来说,治国理政不过是调整与平衡,给予百姓一份关怀与安定,所有的动乱和暴力都会在仁政的指引下消解,他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可怜的百姓,他们渴望带给这些受苦的人们安慰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