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夏日摩天轮> 第243章 宣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3章 宣讲(2 / 2)

陶庖厨俑前的饺子

而在文献上,饺子亦可追溯到先秦。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似是煎饺。

西汉时期扬雄《方言》:「饼谓之飥,或谓之餦馄。」这餦馄就是后来馄饨的转音。唐代段公路《北户集》卷二所载「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种偃月形的馄饨即是饺子的形状,后世学者据此而认为馄饨即饺子。而今馄饨亦在不同方言区有多种叫法。按《通雅》,方以智曰:「京饨,今之馄饨,亦曰饺饵。」古时便有将馄饨称为「饺饵」的称法。张自烈《正字通》:「饨,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黄宗羲《古歙乡音集证》:「饺儿,饺音娇,屑米麪裹肉菜饴饀为之大小不一,或笼烝油煎煠名曰饺饵,今俗讹为饺儿,又曰馄饨者,水饺饵也,即叚成式食品,汤中牢丸耳。」据史料,「饺子」应是由馄饨发展而来,颜之推曾言:「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而如今可知,「形如偃月」的馄饨分明就是饺子。从古至今,馄饨与饺子概念不明的情况从未断过,至今仍有许多方言将两者混淆。总体看来,现今元宝形有汤者为馄饨,半月形无汤者为饺子。

饺子又称牢丸。《初学记》卷二十六引晋代束皙《饼赋》:「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段成式《酉阳杂俎》:「笼上牢丸,汤中牢丸。」形制与今日水饺、蒸饺相同。牢是彰示三牲之礼最高级别的特指,祭礼所用的三牲,牛、羊、猪各为一牢。牢亦称飨礼所用的三牲等。这样的称谓,既彰示以饺子所包蕴的馅料,又指出所谓饺子实为古祭礼与飨礼之余绪。

宋朝时期,饺子被称为饺子、角儿。《东京梦华录》追述北宋首都开封府也出现了「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的记载。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府:「宰执亲王南班右官入内上寿赐宴」,「凡御至第二盏,方进下酒酤豉,双下驼峰角子」《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事》中有「诸色包子」「诸色角儿」,可见饺子种类很多。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饺子被等同于馄饨。而作为蒸食的「角儿」的出现则表明了二者的不同。饺子应该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采用除水煮外的其他烹饪方法的食品。二者形貌相近,常常为人所混淆。「角儿」和「角子」的得名,象角儿之形,多半是象皂角子之形。

古代药学着作中常用「皂角子」或「角子」比药丸。如唐代孙思邈《银海精微·卷下》:「右为末,搜匀为丸,如皂角子大。」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卷十八》:「末蜜一两,酒半盏,入紫草煎数沸,和药丸,皂角子大。」也有用「馄饨」形容药丸的,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取肉细切,和葱、椒、姜等,绝小作馄饨子。」《外台秘要·卷三十七》:「右一味以面如作馄饨法,其面勿着盐。」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菱初生嫩者名沙角,硬者名馄饨。」可见宋代的馄饨形貌与植物的角儿相近,而饺子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二者本来形貌就相近,因此将蒸食的馄饨形食品称为「角儿」。张从正《儒门事亲·卷十五·下痢泄泻第十六》:「右为细末,每服三五钱,细切羊肝拌之,作面角儿烧服之,后用白汤送下,食前。」面角儿是烧熟的,非煮熟。医药学的记载理明了从馄饨分化出角儿的过程:唐宋时期,因馄饨与皂角、菱角等角儿形状或大小的相近,于是将蒸食的馄饨叫做「角儿」,成为了最早的饺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