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生于1955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于妇女运动,上世纪90年代正式从事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属于该领域中的一位后起之秀。她提出的科学哲学的反价值中立说(Anti-valuation-free)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鉴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此人及其理论研究不多,所以本文特对此进行粗浅的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目的意义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Femin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有一部分关注科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学者,由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这门新兴学科,本文所研究的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 ),既是一位现代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又是一位女性主义者,活跃于女性主义运动中。她主管米尔斯学院(Mills College)的妇女项目研究,从其研究成果来看她可以说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中一位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辨明的语境以及对科学哲学的价值中立说的反驳等观点,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样,她的研究成果也为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提供了女性主义发展新的途径,对于我国的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对于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流派的思想及最新动态,同时也对我国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起到了参考作用。
二、伊丽莎白?波特其人其说
2001年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出版了《论性别与波义耳定律的气体》在研究科学与价值的构成、二者相互作用的背景,以及科学在要素和非要素之间的差别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波特2003年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的文章,她从女性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以往的科学哲学理论,并得出结论科学中存在性别歧视。在这篇文章中波特提出重要问题是“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是不是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来证明它使‘人类社会富强昌盛’的想法是成立的?”并且她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思考到在研究科学哲学“价值中立”这一问题时同样存在着不同语境下的性别歧视。这一共同利益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价值中立”观点提出的诱因。
三、反价值中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