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想杀袁绍,蔡邕劝阻他说:“事情还没有确定,不可妄加杀戮。”袁绍手提宝剑,向百官作长揖后离开,将符节悬挂在东门,上马奔向冀州。董卓对太傅袁隗说:“你侄儿太无礼了,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不杀他。关于废立皇帝的事,他是什么想法?”袁隗说:“太尉所见的就是他的想法。”董卓说:“谁敢阻挠大计,就按军法处置。”大臣们都很震惊,都说“一切听从命令”。宴会结束后,董卓召见侍中周毖、校尉伍琼、议郎何颙问道:“袁绍此去会怎样?”周毖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恐惧所以出逃,并非有其他想法。现在急迫地追捕他,势必会发生变故。袁氏四代施恩,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招揽豪杰聚集徒众,英雄们趁机起事,崤山以东就不再归您所有了。不如赦免他,任命他为一个郡守,那么袁绍会因免罪而高兴,必定不会有祸患。”蔡邕说:“我不让主公杀袁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再加上一个郡守的职位,以收拢民心。”董卓大喜,当天就派人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史官评论说:
袁绍志向远大但智慧不足,喜欢谋划却不能决断,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他不能在朝堂上诛杀董卓,反而作长揖后离去,得到一个郡守的职位就欣喜不已,实在是太荒谬了!
董卓权势很大,群臣见到他都恐惧战栗。九月初一,董卓请皇帝登上嘉德殿,大会文武百官,不到的人就处死。这天,群臣都排列在班次中,董卓手持宝剑说:“少帝昏庸懦弱,完全没有帝王的威仪,不可以掌管天下。现在有郊天的册文,应该宣读一下。”李儒宣读册文说:
孝灵皇帝不考虑高宗长久的福运,过早地抛弃了臣子们。现在的皇帝继承大统,天下人都寄予期望,然而皇帝天性轻浮,威仪不足,在守丧期间懈怠散漫,哀伤之情仍如往常一样;凶恶的品行已经彰显,淫秽之事也被听闻,损害侮辱了帝位,玷污了宗庙。皇太后没有母仪天下的风范,执政混乱。永乐太后突然去世,众人对此议论纷纷。三纲之道,是天地的纲纪,然而却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是罪大恶极的。陈留王刘协,品德高尚,行为举止合乎规矩,外表丰伟,有尧的仪表;守丧期间悲哀忧伤,言语不偏邪,聪慧的品性,有周代的美德。他的美好声誉,天下人都有所耳闻,应当继承大统,成为万世的主宰,可以继承宗庙。将皇帝废为弘农王。皇太后交还政权。顺应天命,顺应人心,以慰藉百姓的期望。
李儒读完册文后,董卓呵斥左右:“扶少帝下殿,解下他的玉玺绶带,让他面向北方长跪,称臣听命。”少帝哭喊,百官都感到凄惨。董卓叫太后除去服饰等待敕令,太后哽咽,群臣心怀悲愤。台阶下有一位大臣愤然高声喊道:“乱臣贼子董卓竟敢做出这种欺天的阴谋,废除贤明的君主,不如与他同死!”挥动手中的象剑直接击打。董卓大怒,喝令武士将他簇拥下去,这人原来是尚书丁管。丁管骂不绝口,董卓下令将他拉出去斩首,他至死神色都没有改变。
董卓请陈留王登上大殿,群臣都高呼万岁。礼仪结束后,董卓下令将何太后和弘农王护送至永安宫居住,同时还有唐妃及两名宫女陪同,每月提供粮食,群臣不得擅自进入,违反者将被灭三族。可怜的少帝在四月登基,到九月就被董卓废黜了。董卓所立的陈留王刘协,表字伯和,是灵帝的次子,也就是献帝,当时年仅九岁。董卓被任命为相国,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佩剑穿鞋上殿,其威风和福气无人能比。这一年是庚午年,改年号为初平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