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 第1428章 三国时期重要着作—《华阳国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28章 三国时期重要着作—《华阳国志》(1 / 2)

《华阳国志》是三国时期之后,由东晋史学家常璩撰写的一部重要地方志着作,虽然直接将其归为“三国时期重要着作”可能略有不严谨(因为常璩生活在东晋),但其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以下是对《华阳国志》的详细介绍。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介绍: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东晋时期史学家。

他生活在成汉政权时期,曾任散骑常侍、掌着作等职。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成汉末代皇帝李势投降,后随桓温至建康(今南京),继续从事史学研究。

成书背景:常璩在成汉政权灭亡后,深感巴蜀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与独特,遂着手编纂《华阳国志》。

该书成书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历时数年,倾注了常璩大量心血。

二、内容与体例

内容概述:《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着作。

全书共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部分。

体例特点:

综合编纂:常璩将传统的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之中,开创了综合编纂地方志的新体例。

这种体例不仅保留了地理志的详尽性,又融入了编年史的时间脉络和人物传的生动性,使得《华阳国志》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史学巨着。

地理与历史的结合: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

这种结合方式使得读者在了解地理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变迁。

编年体与纪传体的融合: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纪。

这种编年体的运用,使得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人物传记的丰富性: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相当于“正史”中的列传。

常璩不仅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还开创了地方史志为妇女立传的体例,体现了其平等思想。

三、历史价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