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朕,崇祯挽救大明> 第127章 土豆与红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7章 土豆与红薯(2 / 2)

崇祯帝笑而不语,心中却波澜壮阔。土豆、红薯,此二物,足以养百万之众,百姓温饱有望矣。

宋应星察其意,肃然起身:“臣请旨,速将此二物推广至北方旱区,以解万民之困!”

时值金秋,尚不迟暮,若即刻播种,定能于冬寒前再添一丰,此季之收,实为北地饥民之甘霖。

宋应星洞悉薯豆之丰饶后,迅即在南疆海滨广罗薯种,加之眼前二十亩沃土之硕果,其救济之力,足以慰藉无数嗷嗷待哺之生灵。

回首往昔,宋公唯憾试验田之未广,思及来年大明粮仓之安,不禁扼腕。

崇祯帝闻之,龙颜大悦,即令钦差赴山陕督耕,并亲点宋应星同行,以广薯豆之种。

朝廷连年巨资疏渠赈灾,山陕百姓感念皇恩,然新作物之推广,尚需宋公亲临,授以耕植之术。

宋应星慨然应允:“为君分忧,为民造福,臣虽万死不辞。

明日即备良种,后日即赴征程。”其言掷地有声,尽显忠肝义胆。

岁月悠悠,宋应星心潮澎湃,前所未有。陛下之鼎力支持,物力、人力、财资皆备,遂使火铳量产,薯豆亦成万民之福。

每念及此,宋公胸中便涌动不竭之力,誓将科技之光洒满人间。

饭后,宋应星引崇祯至书房,呈上一册册厚重的试验纪要,乃水泥、玻璃、火铳等创新之作,内含图纸精细、配方独到、问题剖析深刻、改良思路新颖。

在崇祯帝筹谋设立制造总局之初,已对宋应星寄予重任。他虽对古贤智慧满怀敬意,却对匠道传承之封闭深感忧虑。

彼时,技艺尤其是杂学工学,宛如秘传珍宝,师徒间口耳相传,壁垒森严,外人不易窥其门径,子承父业成常态。

此状之下,一旦匠师无嗣可继,毕生所学恐将湮没,致后世技术辉煌,难掩宋明瓷艺之憾。

崇祯帝为破此局,令宋应星广集研究精髓,编纂成册,并设科技奖以资鼓励,意在打破壁垒,共享智慧。

非匠人入制造局即慷慨解囊,实乃皇恩浩荡,难以拒之。

崇祯帝言:“此等资料,乃国之瑰宝,朕留一份于宫,卿亦需妥善保管,编纂成书,待朕腾出手来,明岁即令工部筹建工学理学之高等学府,教材之事,尚需宋老费心。”

语毕,沉声有力,尽显帝王决心。

宋应星闻之,心潮澎湃,其志与帝不谋而合,着《天工开物》亦为此道。

遂躬身应命:“臣必鞠躬尽瘁,为陛下分忧。”言罢,取出一枪管,乃其试制之膛线火铳。

崇祯帝眼前一亮,亟弃图纸,接过枪管。于火光中审视,膛线清晰,宛如螺旋,正合其意,不禁龙颜大悦。

“宋老真乃神人也!此膛线何术所成?”帝好奇问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