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罢,拱手以表诚意。
杨嗣昌闻言,心中喜悦难掩,犹如春风拂面,暖阳入怀。
他本欲寻觅契机,转达圣意,未料郑芝龙竟如此识大体、顾大局。
"郑大人高风亮节,本官岂有拒绝之理?陛下定当铭记大人之功勋!
至于海运粮价,确需详加商议。
大明粮价高企,自不能以此为准绳,但海运成本亦需考量。
朝廷需求庞大,丝毫之差,皆可影响大局。"
杨嗣昌回复道,语气中透露出对细节的严谨。
"杨大人言重了,在下虽不才,亦知忠君爱国之道,岂敢图陛下之利?
此番购粮,愿以二两五钱银子每石之价,大人以为如何?"
郑芝龙豪迈之言,掷地有声,尽显其精忠报国之志。
杨嗣昌面若止水,心潮却暗涌澎湃。
原以为需一番唇枪舌剑,乃至腹稿已备,不料郑芝龙一语惊人,粮价之低,竟不及大明市价三成,令他愕然不已。
此等慷慨,恍若忠肝义胆,令杨嗣昌心生敬意,然心中天平仍倾向崇祯圣裁。
试想圣上亲临,定笑其孤陋寡闻,郑芝龙何许人也?
东洋霸主,南洋巨擘,战舰商船,浩如烟海,岂会吝此微末之财?
“郑大人高风亮节,陛下闻之,定当龙颜大悦。”
杨嗣昌笑靥如花,举杯相邀。郑芝龙爽朗一笑,谦逊应和,两杯相碰,一饮而尽,尽显英雄本色。
酒酣耳热之际,杨嗣昌乘兴问道新政之见。
郑芝龙虽略有迟疑,终是开口:
“商税之议,利国利民,税率有别,商贾亦能受益。”
他虽海商出身,商铺遍布闽地,然其货源独步南洋,成本低廉,故商税之增,于他而言,不过九牛一毛。
谈及清田,郑芝龙则讳莫如深,尽显其智谋深沉。
杨嗣昌赞其明理,言若天下商贾皆如郑公,陛下之忧可解矣。
郑芝龙自谦,复又举杯相敬,气氛愈发融洽。
宴至高潮,轻纱曼舞,异域风情,丝竹绕梁,美不胜收。舞女之中,肤色各异,尤一黑肤女子,令杨嗣昌讶异之余,亦感郑芝龙胸襟之广。
酒过数巡,夜色已深,郑芝龙盛情挽留,杨嗣昌醉意朦胧,应允留宿。婢女欲扶,遭其婉拒,独步至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