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不约而同地来到长安县,在城东南发现一处不错的地方,并分别做了标记。与第一次不同的是,两个标记并没有重合,而是相距了几百米。
而就是这点距离却决定了两个墓穴未来截然不同的命运。唐朝灭亡之后,战乱四起,李淳风的墓随即被盗。袁天罡的墓却安然无恙。
原来朝廷在长安县设有军营,而袁天罡之墓就在军营的范围之内,李淳风之墓虽然相隔不远,却被划在了外边。
而更巧合的是,之后的历朝历代都选择在此地驻扎军营。由于军营乃禁地,盗墓贼无法进入,因而千百年来袁天罡之墓得以保全。
华国成立之后,袁天罡之墓周边依然驻有军队,盗墓贼始终是无机可乘。
随着国家对古代文物的重视,袁天罡之墓成了重点文物被保护起来。袁天罡的墓地能够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是袁天罡算得准还是机缘巧合呢?恐怕这只能是个无解之谜了。
【华夏第一丞相,就连孔子都给他打好评#管仲#历史#小知识】
在后世的史书上,他有三个称号,分别是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这三个称号每一个都称得上是惊天动地,但是放到他的头上,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都会披头散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诸葛亮是他的铁杆粉丝,常常以他自诩。
他是历代政治家的榜样和标高,他就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贤相管仲。
管仲的祖先管叔曾跟随周武王打江山。后来周朝分封诸侯,管叔被封为管国国君,因此改姓管。管仲少年时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通诗书,懂礼仪,会驾车,善骑射。
成年之后,管仲开始外出做点小买卖,到过很多地方,也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对社会的现状以及大众心理很了解,这使得管仲在行为习惯上讲究实际,不屈服,有民间智慧和草根经验。
说管仲就不能不提他的好朋友鲍叔牙。鲍叔牙也是在颍水畔长大的,少年时与管仲是很好的朋友。后来一起做生意,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也很包容。
每次两人做生意赚了钱,鲍叔牙总是让管仲多拿一点,自己少拿一点。一些外人看不惯,说管仲贪图钱财不讲义气。
鲍叔牙总是一笑了之,解释说管仲家境相对较贫,需要钱。管仲还当过兵,先后好几次参加战争,但每次都从战场上逃跑。
人们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为管仲辩护,说管仲不是怕死,而是家中有老母要赡养,不得不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