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民间春秋> 第三回 古镇脉动岁岁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回 古镇脉动岁岁荣(1 / 2)

(小镇得名“三六九”,缘自繁荣集市日;集市繁荣道不尽,赶集一趟便知情。)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农历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六、十六、二十六和初九、十九、二十九,小镇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会来小镇上赶集,因此,这个小镇也被村民们亲切地唤作“三六九镇”。

古人迷信,认为逢三、六、九日都是“黄道吉日”,不是有那么一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老话嘛,“瞎汉出门三六九”!也正是由于逢三、六、九日在这个小镇上都有集市,所以称这个小镇为“三六九镇”也就很自然了。

“三六九”集市沿十字大街延伸,从十字大街中心算起,朝东、南、西、北大约各有半里长的样子。街面上有固定铺面、临时搭建的棚子和地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慢慢形成了东街上是瓜果、蔬菜、禽蛋、肉市;西街上是粮油、粉条、米面、糖市;南街上是土布、织绣、鞋袜市;北街上是农具、家具、木材市。集市井井有条、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要想购买点儿什么东西,直接到不同的市面上选购就行,走不了冤枉路,方便极了。

在集市日这一天,小镇周围的人们一早儿出门,肩挑背驼,或牵上一头小毛驴,也可能赶个驴车,把自家栽种的瓜果、蔬菜,编制的箩筐、扫把,新宰的猪、牛、羊肉,小鸡娃儿、鸡蛋,以及妇女们织的布、绣的花……运到集市上来叫卖。一时卖不完的摊主们,会一直等到黄昏时分,才不情愿地收摊儿回家。而那些只想买点东西的人们,则会约上几个同伴儿,兴致勃勃地来集市上,选购一些需要的东西。有时,也可能帮邻居们代购一些日用品,比如灯油、盐巴、针头线脑什么的。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即便是不做买卖交易,也会跑来集市上闲逛。太阳落山时分,赶集的人们就高高兴兴地结伴儿回家了。小镇也就平静下来,结束了一天的喧嚣。

当然啦,那些在集市上逗留时间太长的人们想吃午饭也很方便。因为在“三六九”集市日那天,除了那几家饭铺之外,家住镇上的一些人家,还会搭起一个又一个临时卖饭的棚子。麻叶儿(油条)、烙饼、油泼面、炝锅面……应有尽有。即便如此方便,但那些比较节俭的老人们也舍不得花那几个铜子儿。到该吃午饭的时候,他们就只买一碗热茶,随便地坐在地上或茶桌前的凳子上,一边喝着茶、一边啃自己带来的干粮。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满足和不好意思,反倒是很乐呵哩!

如此,每一个“三六九”集市日,都是一次热热闹闹的大集会,叫卖声此起彼伏,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像是小镇的节日。

随着时光的流逝,“三六九”集市的规模也在极为缓慢地扩展着,但集市的布局却始终没有多大变化,来赶集的人们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因此间,就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默契和顺畅,人们也毫无例外地自觉遵守和维护着这种热闹中的默契和顺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