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期,北方的一个小村庄里,寒风凛冽,吹得人们脸上生疼。整个村庄被一种贫困的氛围笼罩着,大多数人家都是靠着在田地里辛苦耕种那几亩薄地为生,一年到头,能填饱肚子就已经是万幸了。
王晓东是这个村子里一个普通的年轻后生。他身材高大,但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显得有些消瘦。他家的情况在村子里属于中等偏下,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这眼看就要过年了,家里却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年货。
王晓东站在自家破旧的院子里,望着那几间有些歪斜的土坯房,心中满是忧愁。过年,本应该是个喜庆的日子,可在这个贫困的村子里,很多人家的过年不过是比平日多了些粗粮的饱腹。在村里,要是能吃上猪肉,那简直就是最奢侈的事情,没有几家能实现这个愿望。
王晓东咬了咬牙,他决定去集市上看看,哪怕只是买点最便宜的东西,也得给家里添点年味。他穿上那件打着好几个补丁的棉袄,裹紧了身上唯一一条还算完整的围巾,朝着村子几里地外的集市走去。
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和他一样满面愁容的村民。有的背着个小背篓,希望能在集市上找到点便宜又能过年的东西;有的则空手走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迷茫。
到了集市,王晓东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说是集市,其实也就是一块稍微空旷一点的泥土地,周围稀稀拉拉地摆着一些摊位。卖的东西少得可怜,大多是一些自家种的蔬菜,还有几个卖粗布的摊位。人倒是不少,大家都在摊位前徘徊着,询问着价格。
王晓东在集市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看到有个卖红薯的摊位,红薯在这个时候算是比较能充饥的东西了。他走上前去问价格,摊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头,他看了看王晓东,说道:“小伙子,这红薯可不便宜啊,五分钱一斤呢。”王晓东心中一紧,五分钱一斤,他家能拿出来的钱实在是有限。但他还是咬了咬牙说:“大爷,给我称两斤吧。”
称完红薯,王晓东手里紧紧握着那一小袋红薯,继续在集市里寻找。突然,他听到一阵喧闹声,原来是有人在卖几只瘦弱的鸡。那些鸡羽毛凌乱,看起来也没多少肉,但周围还是围了不少人。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有人说这鸡太贵了,根本买不起;也有人在犹豫着要不要买一只回去,哪怕只是过年的时候炖个鸡汤给家里的老人孩子补补。
王晓东挤到前面看了看,那卖鸡的人喊着:“这鸡啊,一块钱一只,这可是过年难得的好东西了。”王晓东心里清楚,一块钱对他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