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航空工业是个大家庭,虽然各个研究所间存在竞争,但作为资深人士的周永航并不会仅仅关注自己单位的利益。
于是,杜亦熵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计划:“不要等到新机翼首飞成功了。既然你们已经证实了主动颤振控制法有效,赶紧把它作为先进的案例,在整个行业内推广开来。”
即便八三工程项目的重要性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下降,但想要将一个本科生纳入其中,并非杜亦熵一人之力所能轻易实现。
他必须证明这名本科生具备足够的实力。
单凭一篇航空学报上的论文,对于这样一个大型项目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杜亦熵打算先通过603所将颤振主动控制的研究成果推广开来。
这样一来,作为这项创新的核心贡献者,许宁的地位就会显着提升。“没问题,我会立即着手处理。”周永航很快就理解了杜亦熵的意图,并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原本打算就此结束对话,周永航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哦,对了,老杜,这次运7-200A更换了全新研发的机翼后,与旧款相比简直焕然一新。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未来市场考量,继续沿用原来的名字似乎不太合适。你能不能帮忙想个新名字?”
运7飞机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苏联的安26运输机研发而来,但这两款机型在市场上并不太受欢迎。
特别是随着八九十年代引进了更先进的机型如图154M、MD80及波音757-200之后,国内航空公司对老旧的运7和运8系列兴趣骤减。
此前尝试改进的运7-100型号也因性能不佳而早早退役。鉴于此,周永航一直希望能为这款经过重大升级的新机型重新命名,而此次机翼改造恰好提供了契机。
“取名……”杜亦熵对此感到有些棘手。毕竟,在华夏航空史上,飞机命名方式通常比较简单直接,比如运8、强5、歼轰7等,鲜少有人在这方面花心思。
“这事儿不急,等你想好了再告诉我。”
“行,我可以咨询下小许他们,年轻人的想法或许更加新颖。”挂断电话后,杜亦熵立刻联系了京航大学的许宁,告知其颤振主动控制系统成功通过验证的好消息。
然而,许宁对此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因为他早就在系统面板上注意到自己的科研积分从36飙升至76。
显然,这背后肯定与他最近完成的颤振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有关。面对许宁这般冷静从容的态度,杜亦熵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沉稳冷静,不浮躁,这样的人注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很快,话题转向了另一件重要的事——为运7-200A飞机取一个新名字。这件事让许宁感到有些惊讶,他没料到命名任务这么快就提上了日程,而且是由自己来定夺。
经过一番思考后,许宁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杜教导,我建议既然这是我们国家依据最新国际标准研发的第一款民用飞机,就叫它‘新舟’吧。”
一周后的一个清晨,在611研究所的风洞实验室内,卢文峰正静静地坐在控制室里,等待着新安装的风洞设备完成所有必要的调试,准备进行进气道试验。
在他的身旁,摆放着一架紧急赶制出来的缩小比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