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且隋> 第320章 谁知盘中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0章 谁知盘中餐(2 / 2)

一马一天三斗豆子,一束干草(十分之一石)!

其他非战斗性人员,次第酌减。

这,就是目前大隋兵部,给骁果卫白道城大营勘定的军粮标准。

骁果卫戍边打仗时所用军粮,肯定是不能以口感为首选标准。

“易保存,能充饥,便携带”,这才是军粮最合适的选择原则。

和所有北方府军一样,骁果卫的军粮,只能是也只会是粟谷,因为粟谷是所有粮食中最好保存不霉变的粮食。

当然,中原和南方的府军,已经开始用大米和小麦混合来做常备军粮。

有研究说,粟谷的保存周期在七到十年,而大米和小麦的保存周期都在四年以下。

粟者,小米也,也就是后世的小黄米。

一斗,合十二斤。

按照这时候已经普遍实行的三餐制,即朝食、中食、晚食,每顿饭就是四斤小米的标准。

这乍看起来,的确是量大管饱。

可是,在这个辅食稀缺的年代里,这也只能是通过谷物量的积累来满足军队关于体力要求的权宜之计!

即便如此,在跟草原军队单对单的对决中,中原士兵往往是落于下风的。

就像都拔所说的那样,吃草谷的汉地人,在其个头和体能上,普遍要弱于以食肉为主的草原人。

这是食物能量提供的差异决定的,并且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体格的改变,常常需要好几代人去持续不断的去改善饮食结构才有效果。

这,也是在具体野战战例中,北草原军队大概率能战胜中原和南方军队的基础原因。

阿布想要强军和精兵。

体能素质,往往是他首先考虑的因素。

粟末地的重影军队军事科学院,已经开始对了军粮标准化和科学化开展的专门性研究。

主要是通过配餐效果对比,综合考虑粟末地的后勤能力,准备研究出足够能量、便于携带、易于存储和加热的野战口粮。

人,马,都有!

这些年,小麦、稻米、玉米、豆子、花生等连续丰产。

粟末地面粉加工技术,也全面进入到了水力、钢磨、自动填装等的进步时代。

已经开发出的战备口粮,还比较原始简单。

像类似带孔锅盔、油炸饼干、油炸方便面、桶装酱菜、肉干罐头、腊肉罐头等。

这些便携主食产品,已经陆续出现在了重影战斗部队的随行背囊之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