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华夏名人录> 第85章 董仲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章 董仲舒(1 / 2)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享年75岁。他是西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学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的着作丰富,包括《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和《士不遇赋》等,他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一、幼年好学与传授儒学

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他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对知识的渴望近乎痴迷。其父董太公为了让孩子能有机会放松,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然而,董仲舒却连续三年未曾踏入花园一步,只顾埋头苦读,这就是着名的“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加强烈,他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逐渐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30岁时,他开始招收学生,精心讲授儒学。他讲学的方式独特,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自己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使得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见过他的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史。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

汉景帝时,董仲舒被任命为博士,掌管经学讲授。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

二、天人三问与规劝刘非

汉武帝继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问的是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则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理论,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认为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

对策后,董仲舒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蛮横,一介武夫。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对董仲舒非常尊重。刘非甚至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希望董仲舒能像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然而董仲舒是主张“春秋大一统”的,因此他借古喻今对刘非进行了规劝,指出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人,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他暗示刘非不要称霸。

在江都国,董仲舒还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来求雨止涝,并且从未出错。然而后来因为一次火灾事件引发的奏章风波,董仲舒被罢免了江都王相一职。从此他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重新投身于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