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在原六国的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拥有各自庞大的信徒群体和学术传承体系。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争论,在往昔各国纷争时,尚可作为文化繁荣的表征,可当秦朝试图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治理模式时,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政令的推行往往因各地文化差异、思想抵触而大打折扣,民众对秦朝律法、制度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也因受到本土思想的干扰而参差不齐。
3. 朝堂争议焦点
在秦始皇的朝堂之上,一场关乎国家根本制度的激烈争论正悄然上演。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群体,秉持儒家传统观念,在一次朝会中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他们认为,秦朝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效仿古制,实行分封制,将皇室子弟、功臣勋旧分封到各地为王,以拱卫中央皇室,“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言辞恳切,掷地有声。在他们眼中,分封制传承已久,凝聚着先辈们的治国智慧,是维系家国稳定的不二法门。
而李斯等法家大臣闻言,却怒目而视,拍案而起。李斯深知,秦朝历经千辛万苦才打破了分封割据的旧格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若此时恢复分封,无异于重蹈覆辙,让国家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泥潭。他据理力争,痛陈分封制的弊端,指出旧六国正是因分封导致诸侯尾大不掉、王权旁落,才走向覆灭。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方能确保政令统一、国家安稳。这场争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将秦朝朝堂的气氛推向了白热化,也为后续“焚书坑儒”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焚书过程
1. 李斯建言
李斯,这位秦朝的丞相,法家思想的坚定践行者,敏锐地察觉到朝堂上儒生们的言论绝非孤立现象,而是民间思想混乱、旧有文化势力抵触秦朝新政的冰山一角。他眼见儒家等学派依托私学,广收门徒,在讲学论道间传播与秦朝统治理念相悖的思想,致使各地百姓对朝廷政令心存疑虑,甚至在街头巷尾、市井田间,常有儒生以古非今,借批判时政来宣扬旧制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