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
一是心脏本身的问题,如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死,这会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中断,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脏正常跳动;还有心肌病,它会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不能有效泵血。
二是血管因素,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像室颤,此时心脏电活动紊乱,心肌不能正常收缩和舒张,进而引发心跳骤停;还有急性主动脉夹层,这会影响心脏的供血功能,导致心跳骤停。
三是呼吸系统问题,像严重的气道梗阻,空气无法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氧气不能输送到血液中,心脏会因缺氧而骤停;还有严重的呼吸衰竭,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情况,也会引起缺氧,导致心跳骤停。
四是其他因素,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像血钾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引发心跳骤停;电击伤、雷击伤等意外事故也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跳骤停;另外,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等也可能引起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争分夺秒,守护生命之光
心跳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临床状况,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若不及时救治,患者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死亡,是临床上最为紧急且严峻的挑战之一。本文将详细阐述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流程、方法及要点,旨在提高相关人员对心跳骤停救治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心跳骤停的识别
快速准确地识别心跳骤停是启动紧急救治的关键第一步。一旦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无自主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启动心肺复苏(CPR)程序。例如,在公共场所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昏迷不醒且无呼吸动作,应迅速做出反应。
二、心肺复苏(CPR)操作流程
1. 胸外按压: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面,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为按压部位。双手交叠,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频率每分钟 100 - 120 次,按压深度为 5 - 6 厘米。按压应平稳、有规律,避免中断,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2. 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如假牙、痰液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即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抬起下颌,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