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清末起义恩仇录> 第127章 都兴阿和骆秉章的无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7章 都兴阿和骆秉章的无奈(2 / 2)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都兴阿和骆秉章的遭遇,只是无数忠臣臣子中的一个缩影。他们面对的困境,也是清朝末年整个国家面临的困境。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如今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而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无奈。

关中地区,曾经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的土地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然而,如今,这里却成为了动乱的漩涡。自从各地起义频发,关中的人口锐减,从原本的八百万降至不足一百万。战争的无情剥夺了无数生命,幸存者或是投身起义,或是背井离乡,寻求生存的可能。关中的田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鸡鸣不再,一片凄凉景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革命军管理的保机府。保机府,一个在动乱中崛起的地方政权,它的治理者崔文,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开明的政策,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宁繁荣的避风港。在这里,人们不必担忧战火的侵扰,商业繁荣,农田丰收,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和谐景象。

革命军的治理之道,注重民生,倡导平等,他深知在乱世中,稳定和民心是政权得以维系的根本。他推行减税赋、均田制,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注重教育,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在他的努力下,保机府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乐土,不少流离失所的难民纷纷涌向这里,寻求庇护和新生。

保机府的繁荣,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崔文提倡开放包容的思想,鼓励各种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使得保机府成为了当时的思想文化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时局,这种氛围在当时的动荡时局中显得尤为珍贵。

随着丰收之年的过去,保机府的粮库充盈,百姓们的生活也相对宽裕。这里的农田肥沃,种植技术先进,加上崔文的精心治理,使得保机府成为了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中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德贵的天水府。

天水府的境况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可开垦的荒地有限,种植时间也相对较晚。这导致了天水府的农业经济水平远不如保机府。尽管如此,天水府的百姓在艰难中仍努力维持生计,期待着更好的明天。

更令人担忧的是北方的北地府、安定府和最近攻下的陇南府。这三个地方经历了较晚的收复,八月之后才落到革命军的手里。这意味着他们错过了开耕种植的最佳时机,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减少。为了缓解这些地区的粮食危机,保机府不得不将一半的粮食运送到这三个地方。这样的援助虽然缓解了北地府、安定府和陇南府的燃眉之急,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保机府自身的粮食储备和经济状况。

保机府的百姓对于这种援助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深知,在动荡的时代,团结和互助是生存下去的关键。尽管自己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他们仍然愿意为地区的稳定和同胞的生存做出贡献。

而马岱所需要的粮草几乎全是打土豪得来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