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10月 25日下午,当嫦娥一号卫星在 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之后,地面注入指令,刹那间,卫星上推力为 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被唤醒,开始点火运行。那一瞬间,发动机喷射出的火焰如同破晓的曙光,打破了太空原本的寂静。
约 4分钟的短暂时光过后,推力为 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紧接着点火,它所释放出的巨大力量如同巨人的臂膀,推动着卫星实施变轨,成功地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距离地球约 600公里的地方。
这一壮举,宛如人类在宇宙中迈出的坚实一步,每一个细微的操作都凝聚着无数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心血。
到了 2007年 10月 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如约抵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被点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仿佛是宇宙间奏响的激昂乐章,巨大的推力裹挟着卫星一路攀升,使其上升到 24小时轨道。卫星在这条新的轨道上继续着它的使命之旅,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探索着宇宙深处的奥秘。
在 24小时轨道上运行 3圈之后,2007年 10月 29日左右,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操作精确无误。这次点火实施了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 48小时轨道。这一系列变轨操作,看似复杂却又有条不紊,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或许就能够达成最终目的,但科学家们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将变轨这一复杂的过程逐步分解。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太空长途旅行,每一个停靠点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步都承载着对成功的执着追求。
这 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整整 7天如同“热身”般的飞行后,嫦娥一号卫星终于要正式奔月了。2007年 10月 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这一关键时刻来临。主发动机再次打开,那强大的推力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将卫星的速度提高到 10.916千米/秒以上,使卫星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启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之旅。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独特的奔月方式,是科学家们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多方面的显着优点。其一,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 5%以下,这就像是在宇宙航行中为卫星穿上了一件精心定制的防护服,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的损耗;其二,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这无疑为地面监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仿佛在地球与卫星之间建立了一条稳定而清晰的通信链路;其三,安排了 24小时轨道,如同在旅途中设置了一个灵活的缓冲地带,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这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的智慧之举。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漫长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 114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