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柏林的街头,清晨的阳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孙师傅和其他小吃师傅们早早地来到了摊位前,开始准备一天的生意。他们的小吃摊被布置得整整齐齐,各种小吃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孙师傅的炸麻花摊前,已经围了不少人。他熟练地操作着,将麻花放入油锅中,不一会儿,金黄酥脆的麻花就出锅了。他拿起一根,递给旁边的一个德国小男孩,用生硬的德语说:“试吃,免费。”小男孩接过麻花,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然后拉着妈妈的手,指着麻花说:“妈妈,我要这个。”
孙师傅看着小男孩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根麻花,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不远处,手工糍粑的摊位前更是热闹非凡。两个年轻的中国小伙子一边挥舞着大木槌,一边喊着号子,节奏感十足。围观的德国人看得目不转睛,纷纷拿出相机拍照。一位德国老爷爷忍不住走上前,用不太流利的英语问:“这是什么?”翻译赶紧解释说:“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小吃,叫糍粑。我们先把米饭蒸熟,然后用木槌捣碎,再揉成团,滚上各种蘸料,非常好吃。”
德国老爷爷点了点头,买了一份糍粑尝了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竖起大拇指说:“非常棒!这是我在柏林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之一。”
炸油条的摊位前,也围满了人。油条的香味和滋滋的油声吸引了不少德国人。一位年轻的德国姑娘买了两根油条,夹上糍粑,再滚上一层芝麻糖,一口咬下去,酥脆和软糯的口感交织在一起,让她忍不住赞叹:“太神奇了!这种组合太棒了!”
德国人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德国人以肉类为主食,面包、土豆和香肠是他们餐桌上的常客。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食材的搭配和烹饪的多样性。这次小吃展,不仅是一次商业尝试,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
张天浩在小吃展开幕前,专门组织了一次培训。他告诉所有的小吃师傅:“我们来德国,不仅仅是卖小吃,更是要让德国人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要用美食打开他们的心门,让他们接受我们。”
培训中,张天浩还特别强调了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他解释说:“德国人注重食物的营养和健康,而中国人更注重食物的味道和情感。德国菜以煮、炸、烤为主,而中国菜则有蒸、煮、炒、炖等多种烹饪方式。我们要结合德国人的口味,适当调整我们的小吃,让他们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