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另一个名字“屠夫”沈鉴却是闻所未闻。不过从他们的对话中判断,此人仿佛是个潜伏于官场的杀手,一旦接到命令便会与佛母里应外合,将整个山东搅得天翻地覆。
沈鉴当然不会纵容这种事情发生。
又过许久,他估计狗奴应该也离去了,便准备向上攀爬。
然而双手刚一发力,头便嗡的疼痛起来。天旋地转中,他看见落日变成一只血红的眼球,死死盯着自己。于是大叫一声,真的跌入山谷里……
------
南方仍在树木葱茏之时,北方却已是一片肃杀。
半夜里,顺天府中降下小雪,使得空气更加寒冷。然而四更天刚过,长街上便喧哗起来。马蹄声、吆喝声和阵阵白雾交织在一起,惊醒了平头百姓的梦。
他们在被窝儿抱怨:“这些当官的,赶着投胎么?”
当官儿的也不满。这样的天气里谁不愿倚着美人的臂弯酣睡?可今天是大朝的日子,他们也没办法。
但到了紫禁城,睡意便全消了。只见千骑如云,旌旗飞舞,威风凛凛的锦衣卫迎着雪花傲立,再瞌睡的人也会精神一振。
朱漆大门缓缓打开,文武百官早已按班肃列。但唯独两个身影不紧不慢的走着。前面那人须发如银,一对三角眼凛凛放光,面相不怒自威。
他虽有七八十岁的样子,然而腰杆挺直,故意放慢脚步似乎是有意在群臣面前昭示权威。
只听他开口道:“勉仁呀,今天皇上要议摩教作乱的事情,你可有对策?”
他身旁的官僚四十来岁,穿青蓝色官服。虽生得人高马大,但弯着腰,让自己的身高绝不超过老者,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
他思忖片刻道:“姚相,学生以为应该从长计议。自古以来民变多是由于当地官府不行仁政,加上盘剥所致。今年山东大荒,都十一月了赈灾粮食还没分发下去,百姓造反也不奇怪。学生以为此事首在赈灾,粮食一到,其乱自解。”
原来这两人,老者是人称“黑衣宰相”的姚广孝;年轻者是翰林学士杨荣。姚广孝自然是大明王朝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早年间遁入空门,潜心佛法,后来投奔朱棣为其出谋划策,尤其在靖难之役中居功甚伟。
而这位杨荣则是官场的后起之秀,三十来岁便入文渊阁参政,如今已是文官中的意见领袖。此人八面玲珑,颇得皇帝赏识,虽然也有文人胸襟,却并非认死理的书呆子。
他听到姚广孝问自己山东之事,心中不禁猛地一沉。说句不好听的,这是个大坑,谁碰谁倒霉。正如他所言,自古以来的民变皆是由于不行仁政导致。然而是不是当地官府所为,便很值得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