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人一兽从山体通路返回,走出洞口,一凡长出了一口气,好在这次黄山之行有惊无险。“自己在对敌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经验不足。华夏的成语‘困兽犹斗’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面对狡猾的人类敌人,以后更要谨慎才是...”一凡心道。“这次多亏了二妹云清同行啊!当然了,自己的灵儿更是功不可没。”一凡疼爱地抚摸着灵儿的小脑袋,把她搂在怀中。
一凡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在修炼前脑袋都被人誉为十六核。很多文献都装在其脑袋里,如一个立体的便携式图书馆。诸如他刚才想到“困兽犹斗”成语。这些成语的形成是华夏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但成语的使用同样需要创造和智慧。
直到走出雾林之后,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一凡还沉浸在华夏成语的氛围中。
一凡记得在二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电视上“中国成语大会”、“成语英雄”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浓缩着中华文化悠久历史、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成语又一次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成语之美,使现代社会惊叹不已。
成语是一种有固定格式、有特定含义的特殊语言形式。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自己的成语(如英语中就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但汉语由于历史传承极其悠久,汉语中成语的绝对数量及使用频率,都远比其他语言更为丰富多彩。据专门研究成语的专家估计,汉语成语有个左右。汉语成语数量众多,主要有以下来源。
一是保存在先秦文献、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早期人类和动物密切接触,对动物的观察非常仔细,因此,习惯借动物故事来讲述人生道理。国外有着名的《伊索寓言》。在和《伊索寓言》形成时间接近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日常讲话、着书作文都爱用动物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由于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故事精彩、寓意深刻,富于人生智慧,千百年来口口相传,从而被压缩成成语形式保存下来。这种成语是汉语词语中的精华,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达能力。着名如例子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
二是抓取着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将其浓缩为成语。这种成语来源于真人实事、原型人物和原型故事都极富启迪意义和教育意义。着名事例有“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破釜沉舟”等。“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卧薪”的故事源于吴王夫差,“尝胆”的主角本为越王勾践,经过近千年的流传与演变,最后把两个故事集中到越王勾践身上,并将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凝聚成一个典型的四字成语,强化和突出了这个成语“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语义内核。这种成语的数量也比较多。可以说,学习一个成语,绝非仅仅是学习了一个新词语,还能受其原型故事和原型人物的感染,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了教育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