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来自古诗文名句。这是汉语成语的主要来源。重视文章着述,把“立言”视同身家性命,甚至认为文章重于生命,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恒久不变的文化基因。一部好书写出来,一篇好文章出现,一首诗中有精彩的句子,一经问世即万口传诵,争相传抄甚至到“洛阳纸贵”的程度。这些来自古诗文的名言警句在流传的过程中就会被剪辑压缩为成语。如“有条不紊”源于《尚书?盘庚》中的“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源于《论语?述而》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等等。
截取古诗文作为成语时,有时还会出现一文两用的情况。如唐代孟郊《登科后》诗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描写自己登科之后的狂喜心情,这两句诗后来演变成两个成语:一个截自上句前四字,是为“春风得意”;另一个合取上下两句,成为“走马观花”。
成语的形成有时还依赖于名人效应。着名事例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见于古书《列子》,是一个有名的故事,但在历史上并未成为一个成语。愚公移山成为成语主要依赖毛主席的转述和改造。巨大的名人效应和极具创造力的再改造,使得“愚公移山”一经问世即成为时代象征。
成语的形成是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但成语的使用同样需要创造和智慧。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由于良好的教育条件,大半都会用点成语。就汉语来说,有的时候,有一些话,如果不用成语来表达,甚至都不好措辞。但使用成语要用得自然、贴切和生动,也要尽量避免“俗”和“滥”。
有广告商利用成语谐音来设计广告,一些专家对此忧心忡忡,担心这种情况会误导学生。为了防微杜渐,他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立法禁止这种广告。这种担忧是善意的,但可能也有低估孩子智商之嫌。通过广告的特殊语境,一般人都会和专家一样,能正确理解这是一种故意的、有明确目的的误用,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的。为此立法,倒是显得有点小题大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