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后勤决定着能在战争中走多远,战略决定命运。
纵观二站各大强国,同盟阵营中,法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惨遭灭国厄运的大国。
这个不幸遭遇是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继普法战争的惨败与一站的惨胜之后,所遭遇的第三次灾难性事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因此覆灭,其苦心经营的马其诺防线更沦为世人的笑柄。
正因为法国在1940年的战役中败得如此之惨,以致后人几乎无人尝试站在法国的立场上,去探究马其诺防线背后的深层谋划。
威廉·夏伊勒所着《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虽有史诗之恢宏,无奈作者实不知兵,只能泛泛而论,小细节有之,大道理有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则未见之。
另外,因为受到李德哈特(被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教皇”)的影响,谋略论者往往简单地将法军败因归结为德军巧妙地绕过了马其诺防线;
唯武器论者满足于用集中和分散使用坦克的区别,来解释法军之败与德军之胜;
精神论者热衷于谴责法军的士气低迷、高层的政争不断。实际上,这些都是浮云遮目、管中窥豹,未见其中窍奥所在。
世人在对马其诺防线冷嘲热讽了70年后,居然无人提出这样一个质疑:
一站中,按施里芬计划行动的德军并未将主攻方向放在法德边境,而是放在了北部的比利时走廊。
一站后,德军总参谋部的对法作战构想,仍是以实现施里芬计划为主流。
英法联军的判断也认为,比利时方向最有可能成为主要交战区。
在整个上世纪30年代,比利时更是一再呼吁法军强化该方向的筑垒工程。
既然如此,本着“攻敌不守,守敌必攻”的原则,假如法军迷信防御的威力,认为要靠不破防线粉碎新一轮德军入侵,又明知自身资源有限,就理当将防线修筑在东北方向的法比边境,而绝不应该修筑在明知道不会有敌主力来攻的次要方向——东南的法德边境上。
难道法军高层比我们以往认为的还要愚不可及?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里隐藏着一个法兰西式的苦心孤诣。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拉长历史的尺度,站在大战略而非技战术的高度,方能切中肯綮。
提到1500年来的欧洲大国争霸史,不得不说的自然是英法争霸。
甚至有人说,去掉英国人如何对付法国人,法国人如何对付英国人的内容后,欧洲国际关系史就不剩下多少内容了。
很显然,英法争霸是欧洲国际关系史中的一条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