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这乡试之中,时有舞弊之象,有些地方的考官受那权贵的请托,或是收受贿赂,暗中偏袒,让那有才学的寒门学子蒙冤,此风绝不可长,当在制度上加以防范,比如可实行考官回避制度,让考官不得在本地监考,以防徇私舞弊呀。”
朕听了,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这科举乃是为国选材,需得公平公正,绝不能让那些歪风邪气坏了规矩,这考官回避制度,当尽快落实下去。”
吏部尚书也上前说道:“陛下,还有那会试之后的殿试,如今虽说天子亲策于廷,可这策问的内容,或过于偏重经史,难以全面考查学子的治国理政之能,臣建议可适当增加些时务策论的比重,也好让学子们能展现出对当下国家大事的见解与谋略呀。”
朕思索片刻,说道:“嗯,吏部之言有理,朕要选拔的,是能为朕分忧、为百姓谋福的实干之才,这策问内容确实该与时俱进,着礼部与翰林院的学士们好好商议,拟定合适的策问题目,务必要让学子们各抒己见,尽显其才。”
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规范考场的秩序,加强监考力度;有的说要对考生的身份审查更加严格,防止有人冒名顶替,朝堂上一时热闹非凡,都在为这科举取士制度的完善出谋划策。
随着商议的推进,这科举取士制度完善之事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了。
各地官府接到命令,纷纷开始着手准备实施新的制度。那负责乡试的官员们,忙着挑选合适的考官,按照回避制度,将本地的官员调往他处监考,又召集学子们,告知他们考试的新规矩。
在浙江的一处州府,知府大人对着一众学子说道:“诸位学子,朝廷如今完善了科举之制,往后这乡试,那是越发严格公正了,考官皆是从外地调来,你们只需凭真才实学应考,若有那妄图舞弊之人,一经查实,定严惩不贷,都听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