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八年,大明的北方大地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灾祸连连,让百姓们苦不堪言。大同等地,本是军事要冲,平日里人来人往,也算热闹,可这一年,先是大旱,数月滴雨未下,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紧接着又闹起了蝗灾,那铺天盖地的蝗虫飞过,所到之处,连那仅存的些许草木都被啃食殆尽,百姓们的生活瞬间陷入了绝境。
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八年,大同、宣府诸处大旱,继以蝗蝻,民饥馑,死者相枕藉,嗷嗷待哺者众,郡县皆请赈济,以救黎庶。”这般简短的文字,却如同一幅凄惨的画卷,将大同等地灾荒之严重、百姓之困苦描绘得淋漓尽致,各地郡县纷纷向朝廷请求赈济,盼着能有救命的物资和举措降临,拯救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百姓,也由此拉开了一段围绕着大同等地灾荒赈济的艰难故事帷幕。
在大同城中,住着一位名叫刘福生的里长,年近五十,面容透着一股历经世事的沧桑,身子骨还算硬朗,平日里在这一方地界也算有些威望,为人忠厚老实,总是尽心尽力地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他看着这灾荒一年比一年厉害,心中满是忧虑,深知若不想办法,这乡里的百姓怕是都要饿死了。
这日清晨,刘福生如往常一般在街巷里走动,查看乡亲们的情况。只见家家门户紧闭,偶尔传出几声孩童的啼哭,那哭声在这寂静的街巷里显得格外揪心。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他轻轻敲了敲门,半晌,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面黄肌瘦的妇人的脸,看到是刘福生,那妇人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刘里长,您来了呀,快进来坐吧,只是家里也没啥能招待您的了。”刘福生摆了摆手,说道:“不必了,弟妹,我就是来看看大伙,这灾荒闹得,日子不好过吧,家里还有多少存粮啊?”那妇人眼眶一红,哽咽着说:“里长啊,哪还有什么存粮呀,早就吃光了,如今一家人都饿着肚子,也不知道还能撑几天呢。”刘福生听了,心中一阵酸涩,安慰了几句后,便又往别家走去。
回到自己家中,刘福生坐在院子里,愁眉不展,心里盘算着该如何是好。这时,村里的几位老者也聚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一位老者叹了口气,说道:“福生啊,这等灾荒,光靠咱们自己怕是不行了,得赶紧向官府求救啊,让他们开仓放粮,赈济咱们这些穷苦百姓呀。”刘福生点点头,说道:“我也正有此意,只是这官府那边,也不知能不能顺利要来粮食,毕竟受灾的地方多,怕是粮食也紧张呢。”
当下,刘福生便写了一封请愿书,召集了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让他们带着请愿书前往大同府衙,向知府大人陈情,请求尽快赈济灾民。那几个小伙子领了命,一路疾奔,来到了大同府衙前。
府衙前早已围聚了不少来自各地的灾民,大家都在哭喊着,求官府救救自己的家人。那几个小伙子好不容易挤到前面,将请愿书递给了衙役,说明了来意。衙役看了看,便进去通报了。不多时,知府大人出来了,这知府姓王,平日里倒也算个清官,只是面对这大面积的灾荒,也是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