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历史发生在公元1022年至1063年,主要讲述宋仁宗执政期间的事。宋仁宗在宋朝历史上乃至我国整个古代史上,都是一个千古仁君,儒家以“仁”为帝王执政最高境界,可见能称得上为“仁”的算是古代帝王的标杆了吧。历史上歌颂宋仁宗的诗词实在很多,关于他的历史故事也流传的很多。
这个时期,世界历史上,1025~1034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二世在位;1027年,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035年,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了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王国;1042~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忏悔者)在位;1044年缅甸蒲甘王朝统治者阿奴律陀,开始全缅的第一次统一之路;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为东部"正教"和西部"公教"。
有诗歌颂道:北宋凡九帝,仁宗诚首出。继统忌更张,惟帝守以一。怵惕凛天变,恭俭以身率。吏治若媮惰,亦不任法律。嬖幸或间用,善类气不窒。史赞乃最当,论世知其实。
话说当年,咱们这位小太子赵祯,年仅十三,就登上了皇位。这时候啊,刘太后(刘娥)和仁宗皇帝每隔五天就在承明殿见一次群臣,但刘太后还得垂帘听政,毕竟小皇帝年纪轻嘛。
这时候,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心里头那个小算盘打得可响了,他想独揽大权,就悄悄地跟宫里头的太监雷允恭勾结上了。俩人一合计,给刘太后写了封密信,说:“您看,皇上每个月初一、十五见见群臣,大事您亲自召见大臣们商量,小事儿就让雷允恭去传达,您在宫里头点头就成了。”这雷允恭一看自己得了势,那是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丁谓呢,也是权倾朝野,大伙儿都不敢惹他,唯独有个叫王曾的大臣,那是正直得很,大家伙儿都指望着他呢。
想当年,真宗皇帝临终前,就说了俩人的名字:“寇准、李迪,这俩人靠得住。”可丁谓跟寇准不对付,刘太后又因为李迪曾经反对她当太后,心里头有气,就把这俩人都扣上“朋党”的帽子,给贬了。王曾觉得罚得有点重,丁谓瞪了王曾一眼,说:“老王啊,这事儿你就别插嘴了,他们怕是逃不掉的。”王曾一听,也就不再多说了。
到了真宗皇帝下葬的时候,丁谓当上了山陵使,雷允恭当了个都监。有个司天监的叫邢中和的,跟雷允恭说:“这陵墓的位置啊,按规矩应该选在能生儿子的地方,就是怕下面有石头和水。”雷允恭一听,说:“咱挪个地儿,我进去跟太后说说。”那时候雷允恭正得意呢,谁也不敢反驳他,太后一听,就让丁谓和雷允恭商量去,丁谓呢,光点头,啥意见也没有。结果一挖,上面全是石头,挖到底下还冒出水来了,大伙儿都慌了神,这事儿算是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