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在旱灾与各方势力的阴影下,艰难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袁谭深知,必须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新的突破,否则覆灭只是迟早之事。
玄风子提出,青州欲要长远发展,需在文化与教育上着力。“主公,当务之急是兴办学院,广纳贤才,培育青州本土的有识之士。如此,方能为日后的兴盛奠定根基。”袁谭深以为然,遂下令在青州城中择地修建学宫。
消息传出,不少儒士与饱学之人纷纷前来响应。其中,有一位名叫孔昱的名儒,他出身名门,精通经史子集,听闻青州大兴文教,特来相助。袁谭亲自接见孔昱,对其礼遇有加:“先生大驾光临,实乃青州之幸。”孔昱亦表达了愿为青州培育贤才的决心。
学宫破土动工之时,袁谭亲自奠基,全城百姓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青州未来的希望之光。而在学宫建设期间,袁谭也没有放松军事防备。他与玄风子商议,决定派出密探,深入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西凉等地,探查各方虚实与最新动向。
密探们乔装改扮,悄然出发。数月后,密探陆续归来,带回了诸多重要情报。曹操在许都,正大力发展水军,意图在长江流域与孙权一决高下,同时也在秘密训练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似乎有北征青州的迹象。
刘备在蜀地,积极安抚民心,推行新的政令,其麾下的诸葛亮正致力于改善蜀地的农业灌溉系统,军队则在加强山地作战的训练。
孙权在江东,除了继续巩固江防之外,还在与南洋诸国展开贸易往来,试图获取更多的奇珍异宝与战略物资,并且在招揽一些海外的能工巧匠,以提升江东的造船技术与兵器制造水平;西凉马超与韩遂的争斗陷入胶着,双方虽互有胜负,但都损耗惨重,西凉的百姓苦不堪言,一些部落开始向东迁徙,以躲避战乱。
袁谭与玄风子仔细分析这些情报,玄风子说道:“主公,曹操虽有攻青之心,但他目前忙于南北双线备战,短期内难以全力来袭。刘备在蜀地的发展利于民生,其短期内对外扩张的可能性较小。孙权的海外拓展虽可增强其国力,但对青州的直接威胁暂无变化。而西凉的乱局,虽看似与青州无关,实则可加以利用。”
袁谭目光一闪:“先生之意,可是联合西凉一方,以牵制曹操?”玄风子点头:“正是。马超与韩遂虽有矛盾,但他们皆对曹操心怀忌惮。若主公能派人从中斡旋,促成他们暂时和解,并结成抗曹同盟,那么曹操必然不敢轻易对青州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