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丁忧"在家,守孝三年。
皇佑三年,即公元1051年,年近不惑的蔡襄(在地方打拼七年)二次受召还朝参与政事,主修《起居注》。
次年,蔡襄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嘉佑元年即1056年,蔡襄以"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的京官职务下挂地方,二次"知福州"、"知泉州"。
在福州任上,着力于"复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减闽人丁口税之半"。
在泉州任上,着力于整顿吏治,将贪赃枉法的晋江县令章拱之革职;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强化军事演习,防备海寇;注重水利建设,制作《龟湖塘规》,加强水源管理,调处用水纠纷。
在离任的路上,还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解决了附近百姓饮水和灌溉问题。为此,时任晋江县令的王克俊专门在摩崖刻下"蔡公泉"留记感念。
1061年,蔡襄第三次回到京师,授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次年,宋英宗继位后,正式任蔡襄为三司使,但蔡襄主张的财政改革措施与英宗的想法不一致,所编的《国论要目》也被束之高阁。
蔡襄见此,只好自请外任,于治平二年(1065年)"知杭州",授端明殿学士。次年,因母亲过世,辞职"丁忧",护丧南归。
转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56岁的蔡襄在家中逝世。后追授为吏部侍郎,累赠少师,谥号"忠惠"。欧阳修为之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缅怀。
三、响誉天下的书法"蔡体"
蔡襄除了为官正直官声不错政绩婓然外,他的书法成就,其实响誉天下,更为突出。
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蒂并称"宋四家",他们四位书法家的书法可谓各有千秋,自成一体。
苏体"丰腴跌宕",黄体"纵横拗崛",米体"俊迈豪放",他们三位以行草、行楷见长。
而蔡襄的书法"蔡体"则以正楷见长,亦擅行书、草书,风格"深厚端庄、淳淡婉美"。传之于世有名的代表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帖》、《蒙惠帖》、《陶生帖》、《郊燔帖》以及《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珍品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