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稷下"是什么意思
稷下,战国时期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地方,地处齐国首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今山东淄博),因公元前347年田齐政权在此地设立"稷下学宫"后而闻名当世,一举成为学术的中心。
"稷下学宫",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稷下学宫"的老师称为"稷下先生",可以兼任田齐政权的智囊团成员,也可以自行着书立说,广收门徒(誉为"稷下学士"),进行学术研究。
尤为特殊的是,"稷下学宫"的讲学体现为"游学"性质的私学。即:教学经费由齐国官方负责,但授课的老师并不固定,多为"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知名学者。
"稷下学宫"的创建渊源于田齐政权的特殊性。当时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立的新政权,田氏的先祖公子完来自陈国,齐威王为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地位,兴办"稷下学宫",钦定"黄老之学"为主导学说,盖因黄帝是田氏的始祖,作为黄帝后裔的田氏取代炎帝后裔的姜氏,属历史的传承(远古时期黄帝战胜炎帝始称"轩辕"),这就为"田氏代齐"找到了合法性的依据,兼之老子李耳也来自陈国,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刚好也从理论上高度契合齐国执政的理念。
"稷下学宫"就这样应运而生。
超出田齐政权预期想象的是,"稷下学宫"的兴盛,一段时间竟促成了当时有名的"百家争鸣",为齐国图强建立霸业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稷下学宫"取得的辉煌业绩
在田齐政权的重视和厚爱下,"稷下学宫"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得到政策上的优待和支持。稷下先生、学士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且据其意愿可向田齐政权申报功名,若获认可,还能受封"上大夫",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
在这样灵活而又机动的教育理念支撑下,稷下学宫一时教学相长,迅速成为战国时期各学派交流荟萃之地,营造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
"稷下学宫"最兴盛时,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宋钘、淳于髡等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