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第70章 天下学术何以皆出"稷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章 天下学术何以皆出"稷下"?(2 / 2)

最具影响的是:大儒孟子孟轲两次到"稷下学宫"游学,第一次倡导"仁政"主张,吸引了邹子使齐,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成为第一批"稷下先生";第二次在这里宣讲"养浩然之气"的儒家思想,得到齐宣王的尊敬,享受客卿待遇。道家着名学者荀子在这里三次担任"祭酒",历时十余年,创立以"黄老之说"为主的新学派,推动了齐国"无为而治"。

后来,"稷下学宫"的"黄老之说",发展为三个学派。一是宋钘、尹文派,占据重要的思想地位;二是田骈、慎到派,接近法家思想,主张"以道变法";三是环渊派,奉行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编着《黄老帛书》,属"稷下学宫黄老之说"创始人之一,继承者有申子、文子等人。

在这些知名学者的影响下,"稷下学宫"大咖云集,齐国一度而成为有名的文化强国。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对扩建"稷下学宫"采取了革新、整治和发展等系列措施,又广开言路,"稷下学宫"得以蓬勃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高门大屋",产生了《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着作,丰富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理论,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三)"稷下学宫"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有着齐国最高学府之称的"稷下学宫",田齐政权举的旗帜当然是教育的旗帜,其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功能对后世教育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稷下学宫"以游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独具特色。学生自由地来稷下拜师求学,老师也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学与教双向选择,有利于互通,开阔眼界,在思想上兼容并包,营造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各种学说学派的发展,还有利于创立新学说,培养和发现人才。

"稷下学宫"迅速成为当时教育人才的中心,有力地佐证了此举的实效。

当年蔡元培先生当北大校长时推行改革,倡导学术上的"兼容并包"思想,使北大成为一所充满生机的中国最高等学府。

可见,学术之自由,相互讨论碰撞下激出的思想火花,必定活跃于灵魂,耀眼于时代。

其次,"稷下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学宫地处"康庄之衢",具有学校的性质和活动特点,有利于师生开展较为正式的教学活动。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的师生数量多达三千余人,各学派可定期举办相当规模的教学活动,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学者们旁征博引,有理有节地闸述政论,激发了学士的竞长论短,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吸引融合发展,促成了"稷下学宫"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发展的学术繁荣景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