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图: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在沙洲起兵逐吐蕃,归唐,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大中五年唐宣宗敕封张议潮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此图即为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出行的写照。整个画面长8.5米,人物众多,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出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
劳度叉斗圣变相:舍卫国大臣须达为请释迦亲临说法,出重金购太子只陀园地起精舍,以作道场。外道闻讯后,约定与佛弟子舍利弗斗法。舍利弗节节胜利,最后以大风席卷劳度叉阵营而获全胜。劳度叉斗圣变在晚唐张议潮统治时期大规模出现,反映了当时敦煌人民赶走吐蕃政权的喜悦心情,体现了洞窟壁画制作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
千手千眼观音像:观世音菩萨往昔听闻大悲咒后,发愿若能利益众生,身上立刻生出千手千眼。所谓千眼,意味着能观众生之苦;千手,则表示能救拔众生之难。
五台山图:这幅图表现的是河北道镇州、五台山东台、大法华寺、大佛光寺之间的五台山山川景色。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场面恢宏壮观。
鹿王本生故事:采用横卷式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画面中央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画面上象征性的山水和宫阙,说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发展了汉代画像的平面装饰美。
沙弥守戒自杀故事:有一虔诚信佛的长者,送子出家为沙弥。少女见而倾心,求与沙弥婚配。沙弥心志坚定,宁舍身命,不舍佛法。国王为表彰沙弥守戒自杀,火化其尸,起塔供养。此图属直线型横卷式构图,情节从左至右顺序排列,情绪变化多端,疏密有致。
水月观音:画面上南海茫茫,景色寥廓,在透明的巨大圆光里,显现出头戴金冠、长发披肩、璎珞环钏、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半侧身若有所思。身后山石如苍松般高耸入云,远处虚无缥缈,景色宁静优美,宛如仙境。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绿色与蓝青色的交互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莫高窟第103窟山水画:位于南壁经变画中,为盛唐绘制。构图简练且集中,主要有两组山崖相对如阙,左侧岩间有泉水涌出,下面是河流,河边旅人正驻马观泉。崖上青藤翠蔓描绘细致,岩石以淡墨线勾出轮廓,行笔劲健,辅以青绿晕染,显示出质感。上部远景为平缓的山丘,山间有一行人走出。这幅山水画近景、远景层次分明,用色单纯、清爽,岩石的勾勒及皴法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