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从古代到现今的发展历程漫长且丰富,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 先秦时期(萌芽期):戏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如《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 唐代中后期(形成期):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为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对戏曲影响重大,音乐舞蹈的昌盛也为其提供了雄厚的表演、唱腔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和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如《樊哙排君难》等故事性相当强的戏曲。
- 宋金时期(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北宋时期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北宋时的影戏和傀儡戏不仅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而且艺人以解说者的身份演唱,或间用代言体,以增强人物故事的生动性。
- 元代(成熟期):“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元杂剧有特定的体制,结构上一般是四折戏加一个楔子;乐曲组合都用北曲,每一折戏用一套曲,押同一个韵,联套次序有一定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演员表演有唱、念、做、打特点,角色分工细密;舞台表演上,演员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 明清时期(繁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