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第1章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2 / 2)

- 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

- 清代:地方戏蓬勃兴起,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把二黄戏带到北京后,在原有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京剧经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并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在“花雅之争”中,地方戏逐渐占据舞台统治地位。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地方戏曲,如西北的秦腔、西南的川剧、北方的梆子、岭南的粤剧以及20世纪出现的越剧、评剧等。

- 近代(革新期):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作品。袁雪芬则高居越剧改革之大旗,主演鲁迅名着《祥林嫂》,在中国戏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

- 现代(争辉期):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着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现代化”与“戏曲化”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如今,中国戏曲依然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在世界戏剧艺术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戏曲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