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封书信,曹爽心中动摇,认为凭着司马懿的威望与品德,必定不会食言。
于是选择了投降这条最优道路,交出了所有的权力。
然而三个月后,司马懿却以皇帝曹芳之名指控曹爽“谋逆”
,在大臣们的连名上奏后,下令将曹爽全家一百多人斩首示众,甚至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未能幸免。
随着曹爽的覆灭,司马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命令征西将军夏侯玄回洛阳述职,改任大鸿胪,并将自己的亲家郭淮任命为新的征西将军,成功不动刀兵便夺取了曹魏宗室的权力。
闻听魏国剧变,孙权紧急指派诸葛恪率兵攻打襄阳。
然而,东吴能战的猛将多已去世,包括陆逊、朱然、朱桓、全琮等。
虽然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且有些才华,但在统军打仗上的能力却不值一提,很快就被王基和司马师击退。
此战之后,东吴的北伐再度归于沉寂。
同一年,蜀汉亦发起北伐,姜维带领大军攻打凉州。
姜维虽勇猛,却不幸遇到了邓艾这样 formidable 的对手。
双方在陇西激战多次,各有所失,但终因粮草不继,姜维不得不撤退。
这一年里,司马懿迅速巩固了对曹魏的控制,并接连挫败吴国和蜀国的北伐。
然而好景不长,司马懿的生命也渐渐走向尽头。
临终之际,曹芳欲赠予他极高的荣耀,包括九锡与丞相之位,但司马懿一概婉拒。
这种态度仿佛是在追随着昔日曹操的步伐——他也曾坚定地拒绝过类似的封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自称汉室的臣子。
同样地,司马懿始终强调自己是曹魏的忠臣,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是通过非正规手段获得的,可以说他是窃取了曹魏的江山。
而对比之下,曹操面对的则是四分五裂的乱世,是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逐渐建立起稳定秩序。
曹操若不出现,不知多少诸侯称帝,天下将更显纷争。
因此,曹魏的基础,是由曹操用真刀实枪一点点打下来的,绝非像司马懿那般获取。
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变数。
倘若继承者如曹丕或曹叡中有一人寿命长久,可能也不会给司马懿留下机会。
但现实却是曹魏的强大从未因外部敌人而动摇,众多大将戍守边关、屡立奇功。
相比之下,司马家接手后的情况却令人担忧。
站在整个民族的角度看,正是由于司马家族的操作失误,导致了一系列动荡和 ** 的局面,使汉人历经诸多磨难。
如果历史能够重写,司马懿本可以成为一位忠诚的大臣榜样,但由于他及其后代篡夺了政权,未能完成曹丕与曹叡寄予的期望,反而被视为背离初衷之人。
尽管身为多朝元老,他内在的真实想法似乎与其外表现象有所不同。
不得不说,他军事上的确取得不少辉煌成就,比如闪击孟达、平定辽东、击败吴国等等,但在政略及策略层面更为突出的是其权谋心计和适时的避让。
对于那个时代,司马家族无疑是一大罪魁祸首。
最终,高平陵之变两年后,司马懿因病去世;其儿子们相继继位,直到十六年后司马炎取代魏建立了晋朝。
回顾一生,司马懿的经历可谓曲折传奇;但后世对他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其夺取和巩固权力的手腕上,而不是对他的忠诚服务。
评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