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小桔子成长记> 读书是普通人最快且最后的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读书是普通人最快且最后的路(1 / 2)

《古人谈读书》一

在古老的《论语》中,蕴含着许多关于读书求知的智慧箴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应当坦然承认;而对于不知道的部分,也要勇敢地面对并虚心求教,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明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强调了勤奋学习以及向他人请教时不应感到羞耻。那些聪明且好学之人,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只要能从其身上学到东西,都会毫不犹豫地去请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学习从不满足,并且耐心教导他人从不厌倦。这种对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热爱以及乐于分享的精神,无疑是成为一个博学之士的重要品质。

孔子曾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表明自己并非天生就知晓一切,而是因为喜好古代文化,并通过敏捷努力地探索来获取知识。即使是圣人如孔子,也是靠着后天的不懈努力才有如此成就,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形象地描述出学习就如同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又担心会有所丢失。它提醒我们要有紧迫感,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进取以免被时代淘汰。

还有一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但没有收获,还不如去学习。这让我们明白单纯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实际的学习行动作为支撑,那么再多的思考也可能只是空想而已。

这些来自《论语》中的话语,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古人读书求学之路,也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古人谈读书》二

宋代大儒朱熹也曾对读书方法发表过独到见解。他认为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到、眼到、口到。

若心思不在书本之上,那么眼睛自然不会看得仔细认真。当心眼无法专注于一处时,即便口中大声朗读,也决然不可能牢记书中内容,就算勉强记住了,也难以长久维持记忆。所以在这三到之中,心到乃是最为关键紧要的。一旦内心专注投入到阅读当中,那么眼睛和嘴巴又怎会跟不上节奏呢?

朱熹所言的“三到”读书法简洁明了却又切中要害。心到意味着全神贯注、用心领悟;眼到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文字、捕捉细节;口到则有助于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三个方面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读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3. 古人谈读书

清·曾国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