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那是我12岁,上小学的一年冬天,父亲带我去朝阳。这是父亲第一次带我去朝阳,也是一生中的唯一一次。那应该说是十分幸运,因为我从未记得父亲亲自带过俩弟弟和俩妹妹去过朝阳。
但父亲带母亲去过朝阳不止一次,是给母亲看牙病,镶牙。母亲小脚,走不了太远的路,都是骑老驴去,那时候我还没上小学。当然,那时候去朝阳都是从花梁,姜家窝铺那条小道去。
那时母亲镶的牙是能摘下来的,叫“活牙”。从那以后母亲几乎天天刷牙,那时候是皮杖子第一个刷牙的人,再没看到有第二个人刷牙。那时候母亲刷牙全部用牙粉,从未见用过眼膏,不知当时有没有牙膏这种产品。但1963年以后肯定是有牙膏了,因为从1963年以后我也开始刷牙了。
话说回来,那次父亲我们上朝阳破天荒的花了好多钱,父亲买了一顶棉帽子还买了一双”大头鞋”,都是在北街一个“鞋帽商行”买的。北街是朝阳最繁华的街道,虽然都是平房或老式瓦房。
我记得那帽子十分好看,棕色的皮毛。毛很细,不是后期时兴的羊剪绒,据说是鼠皮的,实际可能就是兔子皮的。帽盔儿是黑色硬壳的,不能变形,不像那种老式帽子都可以当屁股垫儿,一式两用。帽子的包装也很讲究,是一个圆形的纸壳盒子,掌柜的用几道纸径缠好,以便拎着。当时,打包装的绳子一般就是用牛皮纸搓成的细绳,通常也叫“纸径”,也很结实,但不能蘸水。
大头鞋是一种特殊的棉鞋,鞋尖和脚后跟都是踪色翻毛皮子包着的,很硬,脚尖部是篷起的圆形,鞋面是蓝色帆布,很结实。鞋里面是羊毛,一看就非常暖和。现在也有这种鞋,好像在劳保用品商店就有,一般没人穿,但在当时那是十分时髦奢侈的东西,起码在我们皮杖子是没人穿过,父亲是领先了潮流。这种鞋帽在李杖子来说也得刮目相看,正月站在戏台下看落子,谁冻脚父亲都不带冻脚的。
不知道父亲那年怎么那么阔绰大方了,没忘掉我这个跟班儿的,也给我买了一顶帽子,卷卷毛的,也是棕色,可能那年代就实行棕色?十分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