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逸尘自成功化解商业危机后,在南宋朝堂与商界算是暂获安稳。然而,他心中那根警惕之弦从未有丝毫松懈,只因知晓贾似道那阴险狡诈之人,绝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定会在黑暗中密谋策划,伺机而动。
彼时,南宋的文化教育领域宛如一片荒芜之地,衰败之象尽显无遗。朝廷财政常年入不敷出,奢靡之风盛行,大量资金被挥霍于皇室的奢华享受以及勉强维持的军事防御之上,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简直少得可怜。众多书院由于长期缺乏资金修缮维护,屋舍大多破败不堪,墙壁斑驳脱落,屋顶漏雨之处随处可见。教室里的桌椅板凳残缺不全,教学用具更是稀缺匮乏,几近于无。书籍资料不仅数量稀少,而且陈旧残缺,许多珍贵的典籍因保存不善而出现了书页破损、字迹模糊的情况。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方式也极为落后。科举考试制度墨守成规,只注重经史子集的死记硬背,学生们整日埋头于故纸堆中,机械地诵读经典,却鲜少有人去思考其中的深意与内涵。学术氛围沉闷压抑,新思想如同被巨石压制的幼苗,难以破土萌发。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空有满腹经纶,却缺乏实际的治国理政才能和创新思维,难以满足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元方面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无疑是宋理宗时期的一大历史遗憾。
一日,凌逸尘在自己的书房中独自沉思,眉头紧锁,满脸忧虑之色。突然,他心中一动,轻声呼唤起那个神秘的系统:“系统,如今商业方面虽稍有起色,但这文化教育之困境已迫在眉睫,亟待解决。此次我决心在这文化教育领域大展拳脚,你可有什么建议或者能够给予我何种帮助?”
系统那冰冷而机械的声音在他的脑海中缓缓响起:“宿主,在文化教育改革这件事上,你可借鉴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比如,引入多样化的学科,像数学、物理、地理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科,以此打破传统教育只重文辞、忽视实用知识的狭隘范畴。同时,建立一套全新且全面的人才选拔机制,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而非仅仅局限于他们对文章诗词的雕琢能力。此外,你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激发学术氛围的活跃性。例如,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让学生们就某一学术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设立学术奖励制度,对提出创新性观点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凌逸尘听后,眼中渐渐闪烁起光芒,心中对于未来的方向也明晰了许多。他深知,此事虽艰难,但却势在必行。
于是,凌逸尘果断决定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部分商业盈利,全身心地投入到书院建设之中。他亲自带领着一队人马,不辞辛劳地奔赴各地。每到一处,他都仔细勘察那些虽已荒废却仍散发着文化底蕴气息的书院旧址。在众多旧址中,他精心挑选出几处,随后召集当地最有名望的能工巧匠,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修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