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凌逸尘凭借自己在商界和之前改革中积累的威望,以及那颗诚挚的求贤之心,四处奔波,拜访各位学者名士。终于,他成功邀请到了朱熹学派的几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这些学者听闻他的改革志向和诚意后,深受感动,欣然应允出山讲学。此外,还有一些在野但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贤能之士,也被凌逸尘的执着所打动,纷纷加入到书院的师资队伍中来。
为了让更多有志于学却家境贫寒的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凌逸尘还设立了一项丰厚的奖学金制度。这个消息一经传出,便在民间引起了轰动,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纷纷报名参加书院的入学选拔。
然而,凌逸尘的这一番大刀阔斧的举动,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触动了以贾似道的亲信林德裕为首的保守文人的利益。林德裕此人,心胸狭隘,阴险狡诈,一心依附贾似道,妄图通过讨好权贵来谋取个人私利。眼见凌逸尘在文化教育领域干得风生水起,他心中嫉妒之火熊熊燃烧,怨恨之意如毒蛇般缠绕心间。
在贾似道的暗中支持与授意下,林德裕迅速联合了部分迂腐顽固、因循守旧的文人。他们狼狈为奸,在临安城的大街小巷散布各种恶意谣言,污蔑凌逸尘道:“此人不过是一个满身铜臭的商贾,怎懂得我等文人的学术规矩?他如今这般大张旗鼓地涉足教育领域,无非是想借此机会抬高自己的名声,满足他那贪婪的虚荣心,其心可诛!他这般行径,定会扰乱我大宋的学术正统,使我朝文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们还四处煽动一些不明真相、容易被人蛊惑的文人墨客,对凌逸尘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一时间,临安城的舆论一片哗然,对凌逸尘极为不利。
凌逸尘听闻这些谣言后,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随后便淡然一笑,并未过多地在意这些无端的诋毁和污蔑。他心中明白,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和流言蜚语。若要真正改变南宋文化教育的落后现状,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走下去,绝不能被这些小人的行径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