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冯道的一切我们就此打住,接下来我们再把话题回到此时的宋朝宰相薛居正的身上。
薛居正(公元912年—公元981年),字子平,开封人,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进士,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他已经官居后周的刑部侍郎,赵匡胤称帝之后他被迁为户部侍郎。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五十一岁的薛居正又被迁官为兵部侍郎,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从此以兵部侍郎之职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在此处是动词,而非名词) ,也就是说他成了人们口中的“副宰相”。
在此期间,薛居正受命监修《五代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旧五代史》。修史这种事通常都是由当朝宰相来负责,然而宋朝这时候的宰相叫赵普,让他去修史书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于是薛居正代为行使了一把宰相的职权。赵普被赵匡胤罢相后,薛居正官拜门下侍郎兼平章事,他由此正式成为了宋朝的正牌宰相从而进入了自己官宦生涯的巅峰。赵光义登基之后,薛居正除去旧有的官职外又被加封为尚书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赵光义平定北汉后薛居正又被晋封为司空。公元981年,赵匡胤过世五年后,薛居正因为长期食用丹药而毒发身亡。
薛居正生于后梁,卒于北宋,他的人生贯穿于整个五代,如果说冯道是五代的活化石,那么薛居正就是一块见证了中国从五代乱世步入宋朝大治的活化石。就是在那样的一种皇帝轮流坐的乱世之中,薛居正先是考中了进士,然后在朝代的不断更迭中让自己的官职一步步地获得了晋升,直到最后位极人臣光宗耀祖。我之所以说他做人比冯道还要成功,原因就在于冯道在后世因为其先后侍奉过十几位皇帝而饱受诟病,但薛居正却在后世却备受尊崇。可是,薛居正就忠于他的君王了吗?他又忠于赵匡胤了吗?
我们为什么要在赵匡胤驾崩以及赵光义继位的这个时空的连接口特意详细地提到冯道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那就是我们想通过讲述冯道的官宦生涯来了解近百年以来士大夫们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在面对皇位更迭之时的立场和态度。对于他们来说,皇位更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身处这个乱世也没有什么传统礼法可言。他们也只信奉强者为王的信条,不管你有没有资格当皇帝,只要你能够把皇位抢到手,那么他们就立马向你磕头高呼万岁,哪怕你的皇位沾满了上任皇帝的鲜血。
诚然,赵匡胤在这十六年的帝王生涯里试图重塑封建礼法体系和君臣之道,但积淀百年之余毒岂是那般轻易就能根除的。有鉴于此,我们现在就能够明白为何赵光义的登基称帝并未遭到来自大宋文官集团的任何阻力。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从薛居正的身上另外再看出点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