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42章 守株待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守株待兔(2 / 2)

在赵光义看来,如果让某个大将统领十万左右的精锐之师,那他就会觉得自己的皇位不稳固,他哥哥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不就是以抵御辽国入侵为名趁机在军中登基称帝吗?而且别忘了后晋是怎么亡国的,那就是北方前线的统帅杜重威面对辽军入寇时而临阵反水。确实,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这样的安排确实有隐患,可现在是战时,你赵光义为什么不为河北前线安排一个主帅?我们也不要为此而太过着急,赵光义对此其实是有安排的,因为这个主帅就是他自己,只不过他这个主帅现在还不到亲赴前线的时候。

我个人一直愿意相信甚至是坚信赵光义在高粱河之败后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去深入地总结过这场战争的得失,他思考的问题无非就是两个:宋军当时为什么会失败?辽军为什么会胜利?这两个问题其实答案都只有一个,宋军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对幽州城久攻不下导致军力受损士气低落,幽州城里的韩德让将宋军的锐气几乎全部耗光,而等到宋军战力衰竭之时耶律休哥的十万援军却突然杀出并最终将宋军击溃。

有鉴于此,赵光义决定给辽国人来一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耶律贤不是要攻打瓦桥关吗?那我就在瓦桥关囤积重兵先拖住你,让你也尝尝我当年在幽州城下啃城墙的滋味,然后等到你精力耗尽之时我再率领禁军主力将你打趴下,我要将高粱河之战里我所承受的失败和痛苦全部原封不动地还给你。

我之所以会做这样的猜想是因为赵光义在瓦桥关之战里留给了世人太多的谜团,比如为何增援瓦桥关的宋军后来会不计生死地向兵力远多于自己的辽军主动发起攻击,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想入城跟瓦桥关的守军一起据守城池,他们想完成赵光义交给他们的任务。再比如赵光义为何会拖拖拉拉地直到宋军在瓦桥关下遭遇惨败之时才正式下诏亲征,比如他为何等到耶律贤都下诏班师之后的第三天才走到位于河北境内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

有后世的研究者根据这一反常的行为认为赵光义其实是因为害怕跟辽军打仗才走得这么慢吞吞的,而他所谓的亲征不过是做样子给自己的士兵看而已。不过,正如之前所言,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不认为赵光义在高粱河之败后对辽国人患上了恐惧症。他曾数次动过再次攻取幽州的念头,雍熙年间的举国北伐更是将这个意念转化为了切实的行动,如此怎么就能说他有恐辽情结?所以,我认为赵光义的亲征大军之所以行军缓慢就是为了让辽将耶律贤打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