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宋的开国宰相,在赵普退出历史舞台之际,我们同样应该隆重地送他一程。
作为宋初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作为协助赵匡胤建立新的王朝并在随后的日子里让宋朝逐步走向天下一统的肱股之臣,赵普对宋朝的贡献之大自是不必多言。他不是什么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甚至很多人还因此而讥讽他缺乏学识,他也不是一个温文尔雅以仁德而着称的道德楷模,甚至于他的身上还有很多道德污点,但这一切都无碍于他成为宋朝的开国定鼎之臣。
从某种特定的程度上来说,宋朝的整体骨架甚至是皮肉都是他赵普构建的,就是在他的手里宋朝对内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并将自唐朝中叶以来成为国家顽疾的藩镇之乱给彻底根除,中原大地上隔三岔五就改换天地的乱象就此成为了历史,对外宋朝不断地开疆拓土逐步让裂变的中华大地再又走向了统一与融合。
赵匡胤当政时期,赵普的个人声望和权势都达到了顶峰,而他之所以最后会从顶峰跌落下来则全是拜赵光义所赐。对赵普而言,这是他人生之中刻骨铭心之痛,他对赵匡胤的忠诚让他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野心日益膨胀的赵光义的眼中钉和肉中刺,而他对赵匡胤的这份忠诚所换来的却是被赶出京城外放为官。从此,他远离了宋朝的权力中心,他的政敌赵光义却取代他成为了天子之下的第一人。
真正让赵普感到绝望的是赵匡胤的突然死亡和赵光义的火速登基。面对赵光义即位之后对自己的步步紧逼和打压,赵普夹紧了自己的尾巴低调做人只求能够苟活于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另一个政敌卢多逊执意要让他永远地活在痛苦、折磨与打压之中。面对绝境,赵普这头看似已经垂垂老矣的猛虎亮出了他依然锋锐的利爪,他咆哮了,他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
这一回赵普变了,为了生存,曾经不可一世的他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他选择匍匐在赵光义的脚下并全心全力地为赵光义竭尽死力。他为赵光义清除了对其皇位构成直接威胁的赵廷美,而且还让赵廷美背负着谋逆的恶名屈死异地,甚至于他完全背弃了自己的老主子赵匡胤转而建议赵光义绝对不能将皇位传于旁系。他将自己对赵匡胤的忠心完全转嫁到了与自己曾经水火不容的政敌赵光义身上,这对他来说或许是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屈辱,是他被迫交出的投名状,但唯有如此他才能生存,也唯有如此他才能从赵光义那里获得绝对的信任。为了自己的私利,他几乎可以说是不择手段,而由他一手导演的“金匮之盟”与其说是他人生的得意之作倒不如说是他人生的污点和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