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傅青云很多新的政策实施起来更加顺利了。
一直以来,读书都是那些世家大族或官宦子弟才享有的特权,老百姓的子弟基本没什么机会读书。就连那些商人的孩子也同样没有资格与他们的子弟同窗而读。
再说,老百姓的孩子确实也读不起书,一来书籍被那些权贵阶层垄断了,二来笔墨纸砚价格昂贵,三是学费高昂。
这就导致官宦后代还是官宦,世家子弟永远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
老百姓的孩子就只能永远生活在社会底层,多少辈子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当年原主父亲傅茂山生前毕竟还是行军司马,他才有资格读书,母亲姜氏将少得可怜的抚恤金抠出一部分供他读书,后来抚恤金用完了,书也没法再继续读下去了。原主自然就成了文不成无不就的泥腿子。
让平民百姓的孩子都读得起书,也算是完成原主的遗愿。
为此,傅青云在其所辖的宿州、信州、林州、楚州、湖州等地,兴办了大量学堂。以前,一个县才有一个学堂,而且这个学堂只有十几名学子,当然都是官宦子弟或世族子弟。而现在,一个县有七八个学堂,学子人数也很多,有的学堂达到了上百人,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九成是平民百姓的孩子,甚至一些乡的学堂几乎百分百全是平民子弟。
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广,打破了书籍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少老百姓的孩子也能买得到书,买得起书。
活字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还带来了另一项新的产业链——写书、印书、卖书。读书人也自然多了一项出路。几个月后,仅这几个州,大大小小的书局有几十个。一些商人也看中了这一新兴产业,成立不少书局、书店。
三年多前,傅青云在被朝廷抓壮丁去往西北的路上,就曾想过,有朝一日,要把前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书带到这一世来。这些天来,闲暇之余,也开始写起了书。前世那么多好书,他随便搬运一下,一本好书就诞生了。像《人鬼情》,就是前世的那本斋书的内容搬运了过来;《石猴子》仿照了前世的西行记情节。有人夸赞他的时候,他总是厚着脸皮谦虚地说道:“我只是故事的搬运工”。
一时间,很多茶馆、饭店里多了很多说书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不识字嘛,所以听书成了老百姓闲暇之余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