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张村居然接纳愿意就学的考察团成员进入张村的学校。根据考核情况,分别进入小学和中学——大多数团员是进入了小学的,只有天赋极高水准极高的一两个团员进入了中学。这意味着张村对寺工的子女并不设防,张村的学问对这些人是完全开放的。这一点对寺工这面的震撼,甚至还要超过张村具体作坊工艺水准的震撼。
在第一届考察团的蛊惑之下,第二届考察团预计一个月以后出发。这一次的团队规模更大、人数更多,在寺工的几乎每一个大匠、低阶官吏都派了至少一个子女前往张村。人数之多让张诚咂舌。
这么庞大的团队,也给张村带来了巨大的混乱,首先是张村的住房就不够,其次是张村的教室也不够,第三是张村的师资完全不够,第四是张村的工坊,一下子也接纳不了这么多新人,提供不了这么多工作。
在张村子弟中学,因为有自称叫做苏福的年轻律法教师,和自称蒙田的体育教师的加入,目前中学已经形成了公孙尼子、苏福、蒙田三巨头教务组。赵杏儿作为教务组的书记员,列席参与教务会议。
这一期的教务会议首先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处置这么庞大的考察团。张诚来信指示,说无论如何克服困难,这些人都要吃掉,一个都不能放跑。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教务会议主题就不是蒙田咒骂张诚贪心无脑,而是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在大团队管理方面,蒙恬无疑是最具有经验的。别说这次的不到一千人的考察团,三十万人老子也不是没管过,人再多,无非是吃住做事这三件事。张村的粮仓充裕,吃饭不是问题,那就解决住的问题。
三巨头直接拍板确定建设新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教学楼是小事,根据师资和未来发展规模,盖房子就是了。在学生宿舍方面出现争议。按照蒙恬的说法,四十个人一间房,全军事化管理,花不几个钱的。赵杏儿要求参考张诚在咸阳的仆役居住标准,每间宿舍不超过4个人的标准,建立一个住宅群。
“这得多少钱!”公孙尼子叫苦。张村子弟中学虽然从工坊课题上有了一点积累,但是远远不足以支撑这个建设项目。
“第一,房子我们自己盖,人工能节省很多;第二,材料我们张村自己就有,又能节省一笔,第三,需要钱的话,张家可以出!”这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句话,赵杏儿现在掌管着张诚的账目,财大气粗,有足够的底气说这句话。人家赵杏儿连钱都解决了,蒙恬和公孙尼子还有什么话说?教务会议就这么草草结束。
第二天,张村中学召开了一次临时的全校师生大会。
大会的题目就是:
一、张村中小学要扩建,预计近期要扩大到千人左右规模,远期可能还会开设一所大学,所以规模会更大。
二、这么多人,要重新选择校址,选址用地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么多人生活需要多少土地,这个需要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去做一个精确计算;
三、新校舍的规划和建设是什么样的,要全校师生参与规划;
四、这么多人的教学如何安排,要全校师生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