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来到古城南边的湖熟门外,并未进城,而是沿着河边向下游而行,来到入江口(金柱塔处),此段河道通直,近300米宽,两岸平坦,距江口较近,显然不适合伏击,容易让鬼子漏网逃进江里。
杨志又返身回到城外,这时往来行人极少,战事将起,城中许多居民逃离避祸或在家中不敢外出,四乡百姓也少有进城的。四人沿着湖熟门外的下浮桥(名日彩虹桥)来到了对岸。杨志见上游约两百米外还有一座上浮桥(名日南津桥),就考虑在此两座浮桥上架上机枪和迫击炮,彻底阻死鬼子向江中逃跑。四人继续沿着河边前行,来到一个交汇口,向东是姑溪河上游,向南便是清山河,走不多远河道开始向东南弯曲,沿着弯曲的河道走了六七百米、河道又向西弯折,又走了五六百米公里,河道便拐向南边,正好形成一个“S”型的弯道,且这约1公里的S型河弯内水面不宽,约一百四、五十米,两岸有高高的河堤,河堤外是大片农田。船队到此会放缓速度、又首尾不可兼顾,是伏击船队的理想之处。
杨志四人又向前走了约1公里,来到了太白镇附近,见青山河上有座石桥横跨两岸,桥下可通行船只,桥东不远有座小山,更远处便是大青山。杨志决定在此长约2公里的弯曲河道设下埋伏,此桥也需布置机枪和迫击炮,阻住鬼子回逃。
杨志四人又过了桥,沿对岸仔细勘察了一番,杨志将勘察的河道地形才绘成地图,才顺原路返回,回到凌云山下已是傍晚。四人吃着干粮后,杨志便要陈团长召集所有军官开会、研究布置战术。军官到齐后,杨志铺开绘好的地图,用手电照着让所有人围着能看见,指着地图的河弯处说道:陈团长,我是这样设想的,第一,就在青山河汇入姑溪河入口的这段河湾,在两岸设下埋伏,大约有3里长。
第二,在下游姑熟镇外的两座浮桥附近,由我特战连安排一个排的兵力,带4梃重机枪、4挺轻机枪和2门迫击炮,并在桥两头安上炸药,防止鬼子狗急跳墙,撞死向江里逃窜。这个位置很重要,绝不能鬼子让冲入江里去,实在不行的就炸桥,让浮桥挡住船只。
第三,在上游的九山大桥附近,陈团长安排一个排,带2挺重机枪和4挺轻机枪,防止鬼子回逃,但估计不太可能,那么多船只不可能在河弯里掉头,估计只有后面的少量船只会掉头逃跑,但不能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