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不由得想起,我们的唐总指挥尽管此前信誓旦旦将与京城共存亡,但12日随着日军开始突入各个城门,其就慌乱不已——当日下午5时,匆忙中召集京城守军各军长、师长,开了个仅仅20分钟的短会,宣读了最高统帅关于“可相机撤退”的来电,并下达全军撤退的书面命令——“卫戍作命特字第一号”,指令各部队进行突围。
但如何突围?他先是指令剩余的十几万大军“大部突围,一部渡江”;然后又口头宣布“大部渡江,一部突围”。命令前后颠倒,完全混乱。主将没有主心骨,各守军的军长、师长们也乱了,不知道咋办。此前一直有序抗战的国军,由此开始大溃败。若能执行制定的撤退方案“大部突围,一部渡江”,按照当时尚存的兵力和装备,突围虽然会遭遇日军,会有损失,但总体能保存大部分实力,不失是一个好方案。但随着唐的建议:“87师、88师、74军、教导总队诸部,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就可以渡江,向滁州集结。”导致的结果就是这几个部队直接涌去下关码头,抢着渡江,其他部队看到这情况,也有样学样向江边涌去,打乱了原定的撤退方案,造成溃败。
12日,在宣布撤退命令当晚,唐便急急忙忙,带着一干部下偷偷乘坐其之前早已私藏好的小火轮(由此可见,其实为沽名钓誉、胆小如鼠的厚颜无耻之徒),迅速北渡长江逃命,作为京城保卫战的总指挥官司却先行开溜啦。而他身后扔下的,是当时尽管伤亡1万多人、仍有多达10万守军的守城将士以及60多万市民。
撤退命令下达后,挹江门守军未能及时接到命令,仍在全力阻止前线部队的撤退,造成挹江门堵塞。从激战中撤退下来的部队混乱不堪,各自争先抢渡,就连谢承瑞少将也被自己人挤倒踩踏身亡。据78军军长宋希濂后来回忆:“下关浦口间原有两艘渡轮,每次可载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约需时45分钟。那时下午5时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时才天亮,即夜间有整整14个小时可以航行。如果卫戍司令长官部的运输机关能确实掌握这两艘渡轮,则至少可以运送3万人过江,然而,他们却让这两艘渡轮开往汉口去了。留存在下关江边的,只是几艘小火轮和两三百只民船,要过江的人太多,船只却太少,各部队为抢船甚至发生枪战。”
大部分官兵无船可乘,只好拆取门板制造木筏渡江,光附近大庙就拆了7座。还有不少人抓着杉排、木板或树枝,试图游过近2公里宽的长江。由于正值寒冬,江水冰冷刺骨,许多士兵就这样冻死在了江中。据知情者后来说,下关一战,中国军民被日军打死3万多人,淹死2.8万多人。
想到这里,如何解决36师这个障碍还真是麻烦,另外还有在浦口的防守的第一军部队,会不会阻止陈团长他们架桥也是个未知数。杨志本想让萧司令向江北的顾长官询问,是否有最高统帅的撤军授意,但转念一想不妥,如果萧司令如此询问,定会有贪生畏战、胆小怕死的嫌疑,有损其名誉和仕途。反而是萧司令自己提到说,已打电话到京城卫戍司令部找了关系,探问是否有后撤计划,但其却毫不知情。